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5章 未來可期

方唐鏡對於明朝的服飾除了身上穿的,這些時日耳濡目染也不少,兼之記憶裡的資料也不在少數,可以說得上是半吊的明朝服飾鑑賞家了。

太祖皇帝有鑑於元朝服飾混亂,漢胡雜衣嚴重,便下詣重新釐定漢服制度,宗旨為“上承周制,下取唐宋”。

於是明朝的服飾便相當有特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官家等級森嚴,民間百花齊放。

皇家服飾有自己的專用制式。

比如皇帝的服裝有冕服和常服,雖然相較歷代皇帝變化不大,但是在圖案上的變化卻是相當明顯。在前後和兩肩繡有金蟠龍祥紋。

其中龍的樣式變化最為明顯,先秦時的龍紋,形象粗獷質樸,大部份沒有肢爪,看起來與爬行動物更接的些。

到了秦漢時期,龍形且更接近獸形,肢爪齊全,但並沒有鱗甲,常繪成行走之狀,有一種飄渺的感覺。

到了明朝,才真正與記載的龍最為接近,牛頭,蛇身,鹿角,蝦眼,獅鼻,驢嘴,貓耳,鷹爪魚尾,形態也多種多樣,行龍,雲龍,團龍,正龍,坐龍不一而足。

又比如,皇后有“褘服”,乃是專用於冊封,謁廟和朝會所著,然後是“翟衣”,乃是在宮中接見命婦嬪妃時所穿。

文武百官也是等級分明,各色補服飛禽走獸齊全,民間流傳的“衣冠獸禽”一詞正是由此而來。

而作為士人階級,士人的服飾也很有講究,有著詳細的制度。

如生員服便規定“生員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

一般平民則是短衫,富戶長衫長袍,也展出相當多的款式。

女性的服裝則限制最少,沿襲歷朝歷代的精華,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形態。

經過百餘年的展,漢服除了官方定裝之外,民間開始逐漸展出一些創新的款式。

比如在方巾圓領的基礎上出現了立領。

又比如紐扣的出現,並且以前襟的紐扣作為主要繫結物的服飾大量在民間開始風行。

這在當時都是創。

歷來服飾的變化和流行,都與人文風氣和錢袋子有關,江南一帶,在服飾的變化和展上,便是引領大明潮流的弄潮者。

尤以女子服飾,在江南最是多種多樣,這一點上,璇姐兒家學淵源,正是這方面的行家。一件件女裝擺將出來,如數家珍。

這個時代女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襖,裙子,霞帔,褙子,比甲,小衣等等。

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沿襲自唐宋,一般都為右祍,將元朝的左祍恢復回漢族的傳統習慣。

其中霞帔,褙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已經與現代服飾沒什麼區別。

總的來說,明代女子服飾的基本樣式就是上襖下裙。

這一次,璇姐兒主要講解的就是襖這種服裝。

作為女性的主要著裝,襖的變化也是相當多的,光是領子就有交領,方領,豎領,花領……等七八種。

衣身的變化稍少些,卻也分寬鬆的大袖型和窄袖型等四五種。

但是按照方唐鏡所教的方式,只取最常用的交領進行講解和實際操作。

並且方唐鏡的要求也相當簡單明瞭,比如這襖子總共可以細分為十二道工序,那便分為十五個班,前十二個班只講解和縫製其中一道工序,最後剩下的三個班,一個班按照璇姐兒剪下的紙樣照著剪布,另兩個班將前面十三個班單獨制好的各道單一工序縫合成最終的成衣。

這就是最簡單粗暴的流水線作業化,簡單且極易上手,除非智商在及格線以下,否則沒有完成不了的,而且隨著熟練度的提高,效率只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