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3章 鴛鴦陣現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次之則在於裝備。

當然,方唐鏡並不打算多談理論,而是結合當前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

“以當今大明的兵備,雖然糜爛,卻也還有兩條路子可走,得一便可安定一方。”方唐鏡胸有成竹,侃侃而談。

以現在大明的實際情況,也還是能為所作為的。

戚繼光和李成梁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一個走建制派的路子,一個走野路子,然而都是殊途同歸,立下赫赫武功。

“其一便是徹底拋開衛所另起爐灶,走精兵路線。現在的衛所兵幾乎就是扛著槍戟的農民,一年到頭能有幾天操練?既然如此,反不如讓這些兵士們專心務農,專注後方,提供給養便好。”方唐鏡輕描淡寫地說道。

劉三臉一紅,神情卻還能如常,方唐鏡說的全是實情,天下皆知,倒也不算是當面揭他傷疤。

“賢弟此言,倒是當今主流,只是若拋開衛所,如何才能徵得敢戰,善戰之兵?即便是有能戰之兵,就一定能贏得了倭寇?”徐鵬舉反問。

當今天下有識之士也看到了兵備廢弛,持方唐鏡這個論調的人並不在少數。

“我中華歷來不缺敢戰之士,慷慨赴難之人不知凡幾。

別的且不說,愚弟早就聽人說起,金華義烏一帶的礦工為爭礦利,自小便以砍人為家常便飯,於是便派人招之充任巡檢兵丁。

經過訓練之後的巡檢司兵丁,兇狠彪悍,現在整個江泉附近,私販絕跡,匪賊非死即逃。

不瞞兄長說,這些礦工可真真當得上殺人不眨眼之輩,戰力之強,乃是刻在骨子裡的,一人能挑三四個衛所兵,十人一組,能完勝三十人的衛所兵。

就在兄長你來之前,府臺前往義烏招募的一千兵丁也已悉數到位,不然你以為為何汪公子只帶一千餘人便敢沿著海邊滿世界尋找倭寇作戰?

他是知兵之人,一看到這千餘壯士,便知可為精兵,乃是建功立業之根本。

以我對汪公子的瞭解,此番若不立下戰功,他是絕對不會輕還的。”

話說到這裡,老伍終於有了插話的機會,他略帶些不滿地說道“也是王頭撞到了好運,叫汪公子看上他手下三百虎狼,現在有這三百虎狼帶著一千餘殺才,想不立功都難啊!”

“汪公子真乃豪傑也!”

徐鵬舉是知道汪芷到沿海剿倭的,卻也沒放在心上。

西廠有權利調動地方軍士,所以徐鵬舉以為汪芷只是去玩些小打小鬧,殺幾個假倭鍍鍍金,聽方唐鏡這麼一說,才知道自己看錯了,原來汪芷乃是奔著軍功去的,不由心中一驚。

歷史上凡是衝著軍功立身的太監,除非不成事的,若能成事者,成就都不俗,不是大奸大惡就是名垂青史,比如唐時的揚思勖,宋朝的童貫,本朝的王振以及三寶太監就是很好的例子。

這些人不論最後結局如何,都曾權傾一時,威名赫赫,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這恐怕又是方唐鏡出的鬼主意吧?徐鵬舉舉現在自己幾乎都變成了陰謀論者了,凡事都往方唐鏡身上扣,可誰讓他似乎無所不知什麼事都能湊上一腿,不懷疑他還能懷疑誰?

方賢弟向來言出必中,若真是如此,說不定汪公子真能立些軍功,這豈不是說,自己先前想錯了,方賢弟在兵法上也頗有涉獵?

“賢弟,除了敢戰之士外,你如何肯定汪公子此去若是遭遇倭寇必勝?”徐鵬舉追問,他遲早是要帶兵的,不遠的未來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

劉三更是伸長了脖子,這對他來說乃是迫切的現實問題。

老伍次參與討論兵事,不停地給三人斟茶倒酒,上菜加炭,實則聽得津津有味。

但他也是十分用心地在記憶,心知有朝一日,若是公子將來達了,少不得也要帶兵刷軍功的,封公封侯是手到擒來的事嘛!

到了那時,自己若是跟不上公子腳步,豈不失了跟著立功的機會,蔭妻封子啊……

此時的倭寇主要使用的是倭刀和重箭,少數使喚用特製的鳥銃。

倭刀鋒利無比,斬金斷玉,明軍的兵器根本不堪匹敵。

重箭更是能百四十步外殺人,比明軍的弓箭和鳥銃的殺傷射程都要遠出三四十步之遠,明軍要拉近這三四十步的距離,足夠倭寇射出三輪箭雨,這讓大家還怎麼一起愉快的遠端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