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章 楊梅汁

送走母親妹妹,裴如玉回小院時白木香正翹著二郎腿坐在廊下,邊兒上小財支起矮几,一院的丫環婆子靜立,寧神秉息,頗有規矩。

以往裴如玉未出族時,他院中的丫環婆子也未這樣肅穆過,裴如玉想,真是神鬼怕惡人,白木香喜怒無常,她交待個事,底下人反不敢懈怠。如今召集全院訓話,個個垂手肅立,連看門的婆子也去集合了,裴如玉進門沒人知道,他索性也不往裡走,便站在油白影壁前的幾叢青竹旁看白木香這是要做什麼。

白木香威風八面的端起手邊的琉璃盞飲了一口,清清嗓子,這才開口,“想你們也知道,明天我和大爺就要去北疆赴任了。你們都是在咱們院兒服侍的,有年頭長的,也有年頭短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今我們就要走了,你們也都各自有了新差使,待我們一走,你們也各有去處。不過,不能白辛苦你們這些年。我和裴如玉商量著,到底主僕一場,這院裡服侍的,按年頭算,服侍一年或不滿一年的,發一月賞錢。兩年的,就發兩月賞錢,依次類推,十年八年的,就是十個月八個月的賞錢,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大家原以為大奶奶召集訓話原是要耍威風,不承想竟是賞銀子,頓時個個驚喜非常,臉上都帶出喜色,一院子人都活潑起來,尤其在院裡舊僕,算一算自己在大爺身邊當差的年份,十來兩賞下來,端的是一筆不小數目。就是當差時間尚短的,也有一月賞錢,豈不是白賺。

左右已是交耳竊竊,也有歡喜無說好話謝白木香的。

要知道,白木香自嫁過來,那是一個銅板都沒賞過白家下人,倒是很整治了幾個體面得臉的下人。要是恩寬的主子,賞賜些個不足為奇。白木香一向跋扈霸道,突然間賞賜下人,而且,她們這些下人已各有新差使,這時候的賞賜,便令大家格外感激。

白木香沒再說什麼,令關關念人名,小財勾賬,窈窈發錢。當下人人得賞,最少的也賞了一月月錢,有些多的足有十幾兩銀子,頗是令人豔羨。不少人心裡已是想,大奶奶平時嚴苛些,心裡當真是個明白人。對白木香的看法已是翻天覆地的大改變。

賞過錢,還有每人一個尺頭,僕婢們齊聲謝賞,白木香打發她們各自去了。

裴如玉這才抬腳進去,僕婢見到他都紛紛行禮,謝大爺大奶奶的賞,關關窈窈上前服侍,裴如玉擺擺手,令她們自去忙,裴如玉坐在廊下欄板上,瞥白木香手裡的半盞楊梅汁,視線緊跟著側移至白木香手畔的半壺楊梅湯,偏生關關窈窈都退下了,裴如玉以目示意,白木香只顧自己仰著脖子滋溜滋溜喝的暢快,裴如玉就是把眼看瞎,估計白木香也想不起問他一句。

裴如玉只好自己吩咐,“小財,拿只琉璃盞來。”

小財跑去拿來琉璃盞,倒是知道為裴如玉倒滿楊梅汁,楊梅湯是冰鎮過的,入手微涼,入喉冰爽,在這樣炎熱的季節,愜意的令裴如玉眯起雙眸。白木香正有事同裴如玉商量,“你外頭小子只帶六個在身邊,剩下四個已有別的差使,那四人的賞錢尺頭我也備出來了,你打發誰給他們送去,也不枉他們服侍你一場。”

裴如玉令窈窈去叫了司書進來,這事便交給司書去辦了。

裴如玉說,“以後這些事,你全做主便是。”認為白木香做的很好。

白木香給自己琉璃盞裡添些楊梅汁,“你錢都交給我管,這些瑣事我自然要操心。”

裴如玉聞絃歌而知雅意,淺色唇角勾出一抹笑意,飲口楊梅汁,聲音低沉清潤,“那以後的俸祿,我也都交給你。”

“好說好說。”白木香給裴如玉的杯裡添些楊梅汁,深覺裴如玉識趣,白木香滿意的視線與裴如玉含笑的眼睛不期而遇,白木香感覺似是給裴如玉看透心思一般,連忙輕咳一聲,收斂笑意,端正神色。裴如玉瞥琉璃壺一眼,提醒白木香,“楊梅汁沒有了。”

白木香才發現最後一滴紫紅色果汁在壺嘴上輕輕一顫,在空中劃過一道短促的孤線,滴落在裴如玉的琉璃盞內,蕩起一小圈一小圈的小小漣漪。

裴如玉眼眸中的笑意絲絲縷縷,白木香抿了抿唇,忽然覺著有些熱。

取下白木香手裡的琉璃壺,裴如玉遞給小財,“再去倒壺楊梅汁來。”

一陣清風拂來,吹散白木香身上的浮躁,她揉揉臉,覺著怪怪的。她是個大而化之的性子,並沒有多理,眨下眼,與裴如玉打聽,“七品縣令每月多少銀子?”

“不是七品,是六品。”裴如玉道,“月灣縣是大縣,每月正俸二十兩,職田十頃。”

“縣令不都是七品官麼?”

“縣與縣也不一樣,有大縣、中縣、小縣之分,大縣縣令品階會略高些。”原本狀元入朝就是六品,裴如玉只是被外放,確切的說,官職沒變。但其實一般朝廷外放地方,官階都會略提半階,他的官階不變,從某種程度而言也是貶官了。

白木香算著,這一年俸祿就是兩百四十兩,再加上職田的收入,職田十頃,就是一千畝地,職田不納租不納稅,約摸每年收入能在一兩千銀子左右。以往都知做官好,可到底離官老爺遠,不能親身體會。想裴如玉被貶都能每年一千多銀子收入,白木香暗暗感嘆怪道人人都想做官,委實好處多多。她問,“你先時也有職田麼?”

“職田只有外任官才有,於朝做官是沒有的。再者,在哪裡做官,官職高低,職田數目也不一樣。咱們要去的北疆地廣人稀,故我一個知縣的職田就有十頃,若是蘇浙晉冀之地,知縣能有一頃職田就了不得了。”

“我老家縣太爺聽說是兩百畝職田,可見朝廷心裡明鏡一般,越往遠處、往貧瘠處做官,給的好處就越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