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4章 免費番外之唐朝歷史

藩鎮割據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成為唐朝歷史上的轉折點。藩鎮割據、外族入侵、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蜂而至,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唐室為了儘快結束戰事,將安史降將就地封為節度使以安撫之。為了提防降將復叛,又遍地安置節度使。由於節度使兼管地方軍事、政治和經濟,全國各地幾乎處於半獨立的狀態。戰後關東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河北之地逐漸胡化,人民好武輕文,與詩賦取士的關中之地相比,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區。由於邊防軍調回平亂,外族紛紛入侵。吐蕃佔領隴西、攻入關中,長安一度淪陷。回紇的勒索也消耗國力。宦官專權,李輔國、程元振擁立唐代宗為帝,是唐朝第一個受宦官擁立的皇帝,宦官魚朝恩更被委任統領禁兵。779年唐代宗就在這些亂事中去世,長子李適繼位,即唐德宗。

中唐時期

德宗改制

唐德宗

唐德宗在初期頗能勵精圖治,堅決削滅藩鎮,藩鎮對其較為敬畏。他起用楊炎推行兩稅法,以劉晏改革漕運,修改鹽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財政。但是他為人剛愎忌刻,沒有任人之明。781年任用奸相盧杞後,政治日非。聽信盧杞讒言,誅殺楊劉兩臣。政治的敗壞使藩鎮逐漸輕視,最後爆亂事。同年,成德李寶臣去世,其子李惟嶽不被唐室同意繼任,他就聯合魏博田悅與淄青李納舉兵叛亂。唐室派馬燧、李晟擊敗叛軍,田悅被中央軍圍困於魏州(今河北大名),李惟嶽則被部下王武俊所殺。

另一方面,盧龍朱泚入朝後,由其弟朱滔繼任盧龍節度使。由於盧龍朱滔與成德王武俊對朝廷不滿,就聯合淄青李納、淮西節度使(約今河南省東南)李希烈叛亂,共推朱滔為盟主。調來抵抗淮西的涇原軍也因為對朝廷賞賜不滿,爆了涇原兵變,唐帝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涇原軍入長安後,共立朱泚為帝,並且包圍奉天。李晟緊急率中央軍回師關中,與朔方軍李懷光解奉天之圍。事後,唐德宗因盧杞讒言而不召見李懷光,雖然最後盧杞被貶,李懷光仍然怨恨唐帝。784年唐德宗採用6贄之策,同意諸藩鎮的要求,只有朱泚不赦,並且廢除苛稅,諸藩鎮紛紛歸服。朱滔和李希烈不願投降,拉攏李懷光倒戈,唐德宗又逃到梁州(今陝西南鄭)。同年,李晟收復長安,朱泚於東逃之際被部下所殺,李懷光也在隔年被馬燧、渾瑊所滅,淮西李希烈也被部下所殺,至此亂事平定。然而,唐室承認藩鎮的統治權,加深割據局面。由於唐德宗不信任將領,禁軍轉由宦官掌控,宦官權勢薰天。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齡,並且親暱宦官貪吏,國政日衰。8o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

永貞革新

唐代宗遺留下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唐順宗與唐憲宗都企圖解決,其中唐憲宗較為成功,實現了元和中興。唐順宗以韋執誼為宰相,啟用以王叔文為的改革派。他們廢除欺壓百姓的宮市和五坊小兒,減輕稅賦。任韓泰掌控神策軍,試圖奪取宦官軍權,史稱永貞革新。同年,唐順宗中風,宦官俱文珍利用太子李純想做皇帝的心理,聯合韋皋等等藩鎮迫使唐順宗讓位,藉此扳倒改革派,史稱永貞內禪。太子李純繼位,即唐憲宗。

唐憲宗頗能駕馭宦官與外廷,做事勤勉政務,善於納諫。他採納杜黃裳的建議著手削藩。當時全國共有四十六處藩鎮,大都在半獨立的狀態,只剩浙江一帶還供應朝廷的財務來源。他採取擴寬財路,力行節儉的方式以穩固財力。由於藩鎮中以安史系最強,他先從較弱的藩鎮下手。8o6年劍南西川節度副使劉闢、夏綏留後楊惠琳與隔年的鎮海李錡先後叛變,被唐室一一平定。接著是牽制數十萬唐軍的安史系淮西節度使吳元濟,814年由於吳元濟四處掠奪且私自傳位繼承,唐憲宗先後派十六鎮的兵力討伐之,然而未能成功。期間淄青李師道與成德王承宗派人刺殺主戰派宰相武元衡,唐帝復以裴度代替,並以李訴(李晟之子)主討戰事。817年李訴採降將李佑之計,雪中奇襲吳元濟總部蔡州(今河南汝南),淮西平定。淄青李師道恐慌,唐憲宗派李光顏、李訴率軍討伐。兩年後李師道被部下所殺,淄青平定。河北方面,魏博田弘正支援唐室。成德王承宗曾經反叛唐室,淮西平定後與盧龍劉總歸順唐室。到819年,全國藩鎮在名義上都服從中央,派使納貢,史稱元和中興。然而唐憲宗對國事有點荒怠,喜好營建豪宅。他十分崇佛,曾經赴法門寺奉迎佛骨,韓愈勸諫而被貶。

藩鎮叛亂

82o年唐憲宗在大明宮被宦官毒死,河北三鎮復叛,中興時期結束。821年盧龍劉總離職,唐室派張弘靖接管。張弘靖管理不當,盧龍兵擁護朱克融叛變。移鎮成德的田弘正被將領王庭湊奪位殺害。魏博田布(田正弘之子)被軍隊迫死,魏博軍擁護史憲誠叛變,至此河北三鎮復叛。當河北未叛之時,大臣蕭俛、段文昌建議國家裁軍。如今被裁之兵都投奔河北三鎮,助長其勢。然而此後的河北三鎮並非持續強盛,唐敬宗與唐武宗期間,河北三鎮大多受制其強兵,有時還被部下篡位,遠遠不如當初的跋扈。而各地藩鎮依然聽命於中央,直到黃巢之亂為止。

晚唐時期

內亂頻繁

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權大多由皇帝與宰相掌控,但在天寶之後轉變成皇帝與內廷宦官的聯合,外廷宰相變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涇原兵變後,皇帝不再信任武臣,宦官更加把持者中央禁軍(即神策軍)。永貞內禪事件又使宦官成功擊敗外廷與士大夫。掌控軍政大權的宦官一躍成為中央的幕後掌控者,唐憲宗之後的皇帝大多被宦官任意廢立,例如宦官王守澄就是一個好例子。82o年唐憲宗被宦官陳弘志毒死,這個事件背後是宦官王守澄指使。王守澄扶持太子李桓繼位,即唐穆宗。他即位後遊樂無度,河北三鎮復叛,宦官背後掌控的牛李黨爭亦愈演愈烈。唐穆宗即位三年就去世,其子李湛繼位,即唐敬宗,大權仍由王守澄掌控。唐敬宗同樣不理朝政,專好遊樂擊球擺宴。826年唐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宮後大擺宴席,被宦官劉克明所殺。劉克明有意奪王守澄權,擁立絳王李悟。王守澄得知後以兵迎立唐穆宗之子江王李函,並且殺死政敵。李函繼位,即唐文宗。

甘露之變

唐文宗勤勉聽政、生活節儉,本身十分厭惡宦官,隨時想聯合外廷大臣扳倒宦官。831年與宰相宋申錫合謀失敗,宋申錫被殺。而後唐文宗與大臣李訓、鄭注聯手動政變。他們都是王守澄推薦的,因此宦官毫不忌諱。李鄭二人先建議唐文宗提拔與王不合的仇士良,並且杖殺元和逆陳弘志,貶死若干掌權宦官。835年,唐文宗以李訓為宰相、鄭注掌鳳翔節度使,內外呼應。接著密派中使毒殺王守澄,至此元和逆黨皆誅殺殆盡。李訓更擴充勢力與軍權,與只掌握神策軍的宦官尚可一拼。835年李訓動甘露之變,意圖將皇帝從宦官手裡搶出,但宦官仇士良搶先奪回皇帝,並且以神策軍擊潰政敵,誅殺大臣。甘露之變後,宦官們團結一致對外,並且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皇帝與大臣徒具擺飾,即是後期的令主唐武宗與唐宣宗也不能消滅宦官的勢力。而大臣只能借藩鎮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藩鎮入關奪權的陰影。

會昌中興

84o年鬱鬱寡歡的唐文宗去世,其弟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繼位,即唐武宗。由於當時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只好讓唐武宗親自處理朝政。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以削減仇士良權力,也提出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他大力推行滅佛,史稱會昌滅佛。唐武宗推行道教,希望長生不老,最後因為服金藥去世。

牛李黨爭

李德裕

在唐憲宗到唐宣宗期間,生較長的黨爭,即稱牛李黨爭。這兩派分成以經學為正統、大多是關東世族的李黨,主要有李吉甫、李德裕、鄭覃;以文彩華麗、高宗武后以來進士科出身的牛黨,主要有李宗閔、牛僧孺等。兩派士大夫背後都有宦官當後臺,宦官有最終掌政權。兩派明爭暗鬥的很厲害,徒具消耗國力。政見方面,李黨主張對藩鎮與吐蕃用兵,而牛黨主張和平。李黨傾力擁護科舉制度,牛黨極力要求改革。李黨建議精簡國家機構,牛黨反之。黨爭起始於8o8年的科舉考試,當時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之父)主張對藩鎮用兵,舉人李宗閔、牛僧孺與皇甫湜在考卷裡批評朝政失當。李吉甫得知後打壓這些人,這引起朝野譁然,李吉甫最後也失勢,朝中大臣也逐漸形成兩黨以互相鬥爭。然而當時主戰派宦官吐突承璀把持權力,所以李黨仍然得勢。唐穆宗時,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進士考試,卻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牽連而被貶謫到外地。從此牛李兩黨各樹朋黨,互向傾軋。李黨有李德裕、裴度、李紳等,牛黨有李宗閔、牛僧孺與李逢吉等。然而,主和派宦官王守澄崛起,李黨失勢,時任宰相的牛僧孺與李宗閔、李逢吉聯手,牛黨勢大,李德裕被罷免外放。牛黨的優勢一直到823年,牛僧孺因為被唐文宗不滿而罷相,隔年由李黨的李德裕上臺,這是顯然與王守澄放棄牛黨有關。之後王守澄支援李訓與鄭注,極力打壓牛李兩黨。甘露之變後李鄭勢力崩潰,宦官由仇士良掌權。唐武宗時任用李德裕為宰相,極力排斥牛黨。

大中暫治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們生權力鬥爭,其叔李忱在宦官馬元贄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由於李黨失勢,李德裕被貶黜到崖州(今海南瓊山),至此長達4o年的牛李黨爭結束。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加強皇權、抑制宦官權力,是時唐朝又出現短暫的復興景象,史稱大中暫治。然而唐宣宗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飾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夠透過服用丹藥來長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藥過度而去世。實際上,大中暫治並不穩定。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寇亂。

走向滅亡

黃巢之亂

黃巢之亂

唐宣宗去世後,相繼為帝的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道昏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政治敗壞、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少叛亂相繼生,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也被破壞殆盡,徹底動搖了這個政權,也產生李國昌、朱全忠等新藩鎮。859年唐懿宗繼位,他為人驕奢淫逸,寵信宦官;並且篤信佛教。為了崇佛,不惜削減軍費。86o年後相繼生裘甫之亂、龐勳之變與王郢之變(僖宗時期)。其中龐勳之變破壞關東地區的經濟,有賴沙陀軍領朱邪赤心率軍助戰而定,朱邪赤心因功賜名李國昌。873年唐僖宗繼位,為人專好鬥雞打球,寡顧朝政,更大的叛亂在北方誕生。由於關東連年水災,加上政治敗壞,鹽價銳升,使得盜賊不斷。874年王仙芝聚眾於長桓(今河北長桓)起事,隔年攻陷山東西部、流竄於河南淮南一帶,聲勢益盛。878年王仙芝戰死於黃梅(今湖北黃梅),餘部潰散投奔黃巢。黃巢由毫州(今安徽毫州)南下掠奪江南與領南地區,沿路屠殺不斷,並且攻陷商業大城廣州,華南經濟幾乎全毀。879年因為軍隊遭遇瘟疫,黃巢率軍經桂州、沿湘江北上流竄回江南。隔年,黃巢正式西進,攻陷洛陽與潼關。掌權宦官田令孜帶唐僖宗逃往四川,黃巢入長安後建國齊。各地勤王之師也因為號令不整,收復的長安又被黃巢奪回。唐室只好赦免叛逃漠北的李國昌、李克用父子,李克用率沙陀軍協助唐軍克復長安。另一方面,黃巢部將朱溫投降,賜名朱全忠,受封宣武節度使(治汴州)。黃巢東走並且包圍朱全忠於陳州。884年李克用率軍解陳州之圍,並且追擊黃巢軍。黃巢於隔年被其甥林言斬殺投降,黃巢之亂平定。而後,黃巢降將秦宗權叛變,率軍在中原地區四處攻掠,一度攻陷東都(今河南洛陽),造成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直到唐昭宗時才由朱全忠平定。

藩鎮之爭

平定民變後的唐室因為國力衰退而被關中藩鎮反噬。而宦官與外廷為了政治鬥爭又拉攏藩鎮加入戰局,最後演變成各藩鎮爭奪朝廷。這些藩鎮以河東李國昌、宣武朱全忠與鳳翔李茂貞最強。885年唐僖宗返京後,仍然信任宦官田令孜。田令孜與河中節度使(轄今山西省南部)王重榮交惡,雙方都拉攏藩鎮並抗衡。王重榮與李克用聯軍成功的攻入長安,田令孜又帶唐僖宗出京避難。原本與田令孜合作的朱玫、李昌符也倒戈,率軍追擊田令孜。兩人奉襄王李熅監國,李玟被任宰相,李昌符暗中不滿,在興元(今陝西南鄭)的唐室趁機說服王重榮、李克用與李昌符聯合收復長安。唐僖宗返京途中又與鳳翔李昌符生衝突,當時王重榮被部下所殺,唐僖宗有賴李茂貞平定才得以返回長安,李茂貞也繼任鳳翔節度使。888年唐僖宗去世,其弟李曄被宦官楊復恭擁立,即唐昭宗。宣武朱全忠與河東李克用因故不合,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鬥爭不斷。當時張全義與李罕之爭奪河陽節度使(治河南孟縣),雙方分別拉朱全忠與李克用對戰。結果朱全忠獲勝,兼併河陽、洛陽,擊敗秦宗權後幾乎佔領全河南省。當時宦官楊復恭與宰相張濬不和,雙方分別拉攏李克用與朱全忠。89o年朱全忠與張濬攻河東軍失敗,張濬被貶。李克用趁機併吞昭義的潞州、澤州,約佔領今山西省地區。不久宦官楊復恭失勢,南依其兄子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叛變,唐室以李茂貞等人平亂,李克用在朝廷的勢力衰退。鳳翔李茂貞因不能擴張地盤與唐帝不和,雙方生戰爭。最後李茂貞與王行瑜戰勝,他們掌控關中地區,宦官與外廷受其管制,唐室只剩都一地。

朱溫篡唐

此時唐帝淪為各藩鎮角力的戰利品,最後被藩鎮擄走,取而代之。895年河中王重盈去世,王行瑜、李茂貞與韓建等人與河東李克用爭奪河中。王行瑜趁機入京殺宰相韋昭度等人,並謀廢唐昭宗。李克用緊急率軍入援,而王行瑜被部下所殺,唐室才得以安定。事後,唐室建立殿後四軍,李茂貞、韓建搶先於896年逼近長安,唐昭宗逃到華州,殿後四軍被廢。最後有賴李克用、朱全忠率軍入援,唐昭宗得以於898年返回長安。而後宰相崔胤與宦官韓全誨爭權。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緊急招喚朱全忠入援。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於是率軍圍困鳳翔。隔年,鳳翔軍糧草耗盡,李茂貞只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殺宦官數百人,派兵控制長安。崔胤後悔不已,有意擺脫朱全忠的威脅,暗中召募六軍十二衛,被朱全忠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覺。9o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被毀。同年8月朱全忠弒帝,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隔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黃河,史稱白馬之禍。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徵淮南失利,所以早於9o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建國後梁,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喜歡大唐:我的老婆是長孫皇后請大家收藏大唐:我的老婆是長孫皇后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