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3章 入宮請安就好

金陵皇宮內,乾公公微微彎著腰,與李敦民將大皇子與李自成兩位皇子在酒樓的事情與他說了一番後,只見李敦民冷聲笑了笑,而後挑了挑眉,將手中的奏摺索性仍在了案板上,道

“這些小傢伙們啊,也算是長大了,一個個的這些小心思都有了,不錯不錯,哈哈哈,還真是讓朕欣慰呢。”

聽著李敦民這麼說,乾公公露出了一抹詫異的神色,只見他有些不解的眼神看向李敦民,李敦民察覺到了這抹詫異的眼神之後,他也是抿嘴輕笑了一聲,一隻手端起茶杯飲下了一口茶水,這才繼續說道

“這些小傢伙們身為皇子,生在帝王家中若是還想著兄親弟睦的話,那朕反而是會為此感到頭疼的,畢竟皇子不爭便是不務正業,最後的下場也往往不會多麼的好,元吉他本身就是一個不錯的孩子,若不是當年承乾的天資盎然的話,朕說不定還真的是會將儲君之位囑意與元吉,畢竟這個孩子在一些方面上與朕還真是有不少相像的地方。”

李敦民在說這番話的同時,神色有些說不出的輕快,看的乾公公不禁嚥了口口水。

陛下這話說的,還真是有些,生猛的過分了,不過待得乾公公細細想來的話,李敦民所說的這話還真是挑不出來什麼大毛病。

“元吉性子沉穩且有些梟雄之象,只是整日裡的城府太過於陰沉,而承乾的性子則是太過於單純直接,雖然聰慧卻很少思來想去細細琢磨一件事的前因後果,至於自成,他的性子,則是有些跳脫的過分了。”

李敦民長嘆了一口氣,光是他的這三個兒子每個人的性子都是差的大得很,理論上若是讓他正常選擇的話。

他是會在現狀的基礎上,立李元吉,也就是如今的南離帝國長皇子為儲君,而李承乾呢?參考風不平就好了,培養成為一位南離帝國皇室的武道標杆即可。

但是現在李承乾還未曾將自身的光芒徹底的展現出來,再加上現在李敦民還正值春秋鼎盛之時,完全不需要為了立儲之事大費周折,好好的等著未來的展就好了。

李承乾缺少的歷練太少,而李元吉則是因為經歷的太多而導致城府過深,這兩個人,都是需要時間來沉澱下來自身的劣性。

現在這個時期的南離帝國可是正值恢復鼎盛時期國力的關鍵時期,無論是這一任的離帝李敦民還是下一任的離帝也好,都是需要認認真真好好挑選出來一個最優秀的繼承者才行。

一碗水端平很難,但是李敦民現在卻是想要拼了命的做成這件事,他這一任離帝的功績很少,能夠被世人所誇讚的地方也近乎沒有,但是李敦民心中並沒有一分一毫的怨言,只因為他的心中知道,自己現在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境地。

收攏權柄,將過往時代南離皇室所逸散出去的權柄一步接著一步的收回他們皇室,這是一個需要花費挺長時間的任務,所以李敦民早就已經做好了這份準備。

當然了,除去李元吉李承乾以及李自成之外,這一代的南離皇子們還是有不少出色的皇子的,就比如那其中的李商隱。

雖然讓上書房的老師們為之頭疼無法言語,但是有關於李商隱自身的才能那是不可否認的,畢竟就算是江陵城的文人雅士們對於李商隱也是會另眼相看的。

七歲作詩,九歲文學之名傳自金陵城內外,現如今年齡不過未出閣的年紀,但是卻已經有了小詩仙之名。

但是啊,李商隱在政治上面卻宛若是一個天生的白痴一樣,對於政事他是一竅不通也是從來就沒有過這方面的心思,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離帝李敦民雖然同樣喜愛自己這個孩子,但是卻從未將其視作儲君之位的人選。

畢竟要是按照李商隱的這個性子的話,若是將他扶上了儲君之位,那麼下一代的南離帝國究竟會變成什麼樣,那還真是無法想象。

由一個純碎的文人君主治國,這是有過先例的。

在千年之前的江東半島上,有一國家名曰南唐,那個國家建國時間之久也是歷時十一位君主的先後執政,自身的國力也是將要把江東半島盡數消化完,可以這麼說,只要南唐國安心的展下去的話,他們完全是可以依靠著江東半島上的資源來將其展成為一個王朝級別的國家,這是最起碼的。

可是南唐末代君主卻是一個十足的文人,平日裡只喜那些文人雅士喜愛之事,聽歌彈曲作詩,這些才是那位君主的最愛。

至於國家朝政治理國家這些事情,則是他最為厭惡的事情,所以也正是因為如此,南唐國最後在這位末代君主的統治之下,迎來了周遭鄰國的注意,最後慘遭滅國。

那位南唐的末代君主,也是被鄰國活捉,最後以一侯爵之身份在囚禁生涯中度過了他的餘年,慘死與一個近乎於囚籠一樣的府邸裡。

也正是因為有這份先例擺在這裡,所以若是將國家交由一個純碎的文人來治理的話,對於國家來說,那將會是毫無疑問的禍事,滅國之災這些說不定都是會成為遲早的事實。

所以李商隱,也就自然而然的被離帝李敦民優先排除出去了自己的儲君人選當中。畢竟南離帝國不比其他國家。

南唐不過是一個未曾成為王朝級別的國家就遭受那般災禍,而南離帝國呢?

這可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曆史的帝國國家,說是天下巨無霸級別的國家也是毫不為過,即便是這些年來南離帝國的聲勢漸漸的有些微弱了,但是他們的一舉一動卻仍然是會影響著天下的格局。

就如同一個巨人一樣,南離帝國的任何決策都是需要再三的稽核討論議論後才能最終決定下來的,馬虎什麼的,這是絕對馬虎不得的。

茲事體大,所以李敦民是絕對不會去冒險的,更何況這個冒險壓根就是不值當的。

明明有著其他更好的選擇,壓根就犯不著要因為李商隱這個純碎的文人皇子而去冒什麼險,說不值當,那都是大實話了。

“陛下之意,在下明白了,不過陛下,北邊戰役的近況已然將要在近期分出勝負,到了那個時候,不知指揮使大人他們是否便是可以回到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