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25節 隱語

世人多是為了變得與眾不同、然後努力的過完沒什麼不同的一生。

就和韭菜總會再長一樣,後來的很多人或知曉、或不懂這個道理,依舊幻想讓自己奇怪些,而古代君王多有這種想法。

當張繼先說自己年幼奇異的時候,趙佶、李斌多少有些不耐煩,但見沈約平靜對之,趙佶道,“那倒沒有聽道長說過。”

張繼先笑笑,“機緣未到而已。”

趙佶笑道,“緣之一事,實在妙不可言。”

沈約暗想,趙佶自覺得應對得體,卻不知道張繼先的真正意思是——說給你趙佶聽,也沒什麼用的,既然如此,說了何用?

張繼先照顧趙佶的面子,看起來是個隨和之人。

“貧道生於蒙谷庵,家鄉人都說,五歲之前很少聽到貧道說話。”

張繼先笑道,“他們雖未明說,可多數都認為貧道是蠢的。”

李斌一旁賠笑道,“想必是貴人言遲。”

張繼先默然片刻,“這世上有太多人,精熟了世故,自以為通曉人情,卻不過是在痴迷中彷徨。”

李斌微怔,半晌才道,“道長是在說小人嗎?”

張繼先淡然道,“悟者見他山而悟,痴者困自身不醒,閣下何必痴迷你我之分?!”

李斌沉默下來。

張繼先隨即又道,“旁人如何說年幼的貧道,可那時候的貧道卻是醒的。”說著看向賽月一眼,“道無先後、達者為先。”

賽月微有訝然,想說道長是在說我嗎?可有李斌前車之鑑,她就沒問出來。

沈約對張繼先益發的有了興趣。

不過寥寥數語,就證明張繼先絕對是個明達之人,不但通人情世故,更能見諸人本質。

他沈約也早看出李斌雖然忠,卻憑忠自固,賽月很是沉默,更因內心的波瀾。

沈約知曉這些事情不足為奇,因為他和二人經歷過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張繼先如何能一語中的,看出二人的本質呢?

張繼先繼續道,“那時候貧道就覺得自己有通達大道之念,卻無法宣之於口,世俗諸言,多是浪費時間,難免不願和旁人言語。”

賽月暗想,這道人說的倒是真的,比如說宮中禮儀,日常問話,其實都是無用之為,徒費證悟時間。

沈約心道有早慧一說,如果真如張繼先所言,那他就是個本性少五毒之人。

這是修行者的一個理論——儘量在當下去除五毒,才能在另外一段生命開始的時候,真正的清醒。

經書中,斯陀含果位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斯陀含又稱一還果,就是說還要在人世間走一趟,解決一下未解脫的事情。

張繼先凝望沈約,“直到貧道在五歲的一日,聽到公雞鳴叫,忽然想通了來到此間的目的。”

沈約腦海中倏然閃過個想法——張繼先是一個人的思想轉移到此間,突然被雞鳴聲喚醒記憶?

李斌一旁不由道,“道長五歲前難道沒有聽過雞叫?”他表面恭敬,內心其實有點不服氣,不由得想要挑刺。

張繼先不慌不忙道,“當然聽過。”

李斌質疑道,“那為何不是四歲證悟,不是六歲證得?偏偏是在五歲聞雞叫而悟呢?”

趙佶皺眉道,“李斌,不要多嘴。”

李斌立即垂手低頭。

張繼先笑了,“因為證悟就和‘玉不琢、難成器’一般。頑石不琢,終難見其中美玉,日夜打磨玉外的頑劣石頭,可見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