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46節 空間裂痕

智慧和聰明來源不同。

聰明是習練而出,智慧卻是由定生出,修行中講求靜方定、定生慧,就是說要想得慧必須先定先靜。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一個忙忙碌碌的人,哪怕才華橫溢,一樣難得智慧,因為這種人根本無法靜下來。

完顏希尹無疑是個忙碌的人。

合格的謀臣必定比主帥忙碌,完顏宗翰這些年滅遼擊宋,未曾停下征伐的腳步,完顏希尹作為完顏宗翰帳下第一謀臣,肯定打盹的功夫都在算計。

這種人無法靜、就不得定,那他因何得智慧之相?

沈約見微知著,逆果尋因,從不錯過任何細微的變化。

完顏希尹見到沈約沉默,微笑道,“般若波羅蜜多之點醒,在下始終記得。”

沈約微有詫異。

1135年,蕭楚啟動實驗,他沈約、趙佶、完顏希尹等人都落入那看似根本無法擺脫的絕境中,沈約仍不放棄,以修行之堅終啟動琴絲所做的還原系統,之後他和趙佶等人到了靖康之難前的空間,而完顏希尹卻是肉身瓦解,卻有一點光華逸出,不知去向。

趙佶等人經歷數日後,開始記得曾經的事情,從以為夢、到認定一切是現實,著實經過一番掙扎。

這是世人的困惑。

什麼是現實的?什麼是虛幻的?

世人以所見實觸為真,卻不知道“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入不過是五蘊下的迷途。

五蘊遮、六入如何能通到正途、見到實相?以六入的“見、觸”辨真幻,無疑拿著錯誤的樣本來尋求正確的圖樣。

道理清清楚楚,可非有大智慧之人不能明知。

趙佶最終破假除幻、選擇了由心的道路,這和聶山如今的選擇類似,由心而走,才是真修行者的不二法門。

見苦心中生悲想要拔苦、見喜樂慈心同受,方是慈悲之意。

慈悲兩字均有“心”部,古人早有明示,此行當是由心承載。

可世人呢,見人苦麻木不仁,見人樂嫉妒憤恨,背離本心仍在談奉獻、談犧牲,談慈悲之人,非痴即奸。

趙佶能夠徹悟,只因他或許是昏,但不是壞的,又得沈約指點,那完顏希尹呢?

如今想來,當初那一點光華從完顏希尹身軀逸出,無疑就是靈明點,可靈明點本來浮沉難主,入體定會再被五蘊遮掩,完顏希尹卻像根本不再受五蘊左右。

公元1126年的完顏希尹為何會這般清醒?

還是說,所有空間層的完顏希尹都很清醒,記得發生過的事情?

可無論哪種結局,對沈約而言都是極為振奮的事情,因為這都代表他堅持的潛移默化絕非徒勞無功。

“痴者迷痴,醒者尋醒。”

沈約終於道,“若非你有想醒之心,誰能醒你?”

完顏希尹微笑道,“雖說如此,可泅水之人無有舟筏,終究隨波逐流,不得上岸。”

沈約喃喃道,“很好。”

他從完顏希尹回答中,發現完顏希尹隨口譬喻,卻是貼切準確,知道完顏希尹再非那些妄論禪機的痴者,而是自有環中。

在沈約看來,環中就是心性光輝常照,佛道本一,法門殊途同歸,那些對分門別類頭頭是道者,適合檔案管理,卻不適合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