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53節 五念門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雖說此語不是絕對正確,因為有時候旁觀者可比當局者要痴迷太多——不然網路何以有推手輕而易舉的就能調動輿論風向,吸引一大幫路人津津樂道的圍觀評點?

此種情況,推手對內情過程請清清楚楚,所做的就像興奮劑調動使用者的精神亢奮般,旁觀者不過如吸食興奮劑般獲得滿足,耗費了精神,更入痴迷。

不過如今的旁觀者都不是路人,或者可以說,他們也是參與者。

從明界到暗界,從暗界到八百年前,從八百年前到空間還原諸點,從還原點到大千世界……

一切的一切,本有關聯。

太多人的舉動,都會對這個大千世界有著極大的影響。

不論是暖玉、石田秀子,還是夜星沉、葉宣兒,甚至是趙佶。

如今看來,趙佶極為關鍵,而他前生慧遠的所為,正是破解眼下世界煩惱的一環。

琴絲在那個有問題的阿彌陀佛敘說經文的時候,知道說的是蓮花宗三經一論中《往生論》的內容,隨即顯現了那段經文。

聽阿彌陀佛詢問,慧遠恭敬道:“五念門一為禮拜門,二為讚歎門,三為作願門,四為觀察門,五為迴向門。”他對往生論可說是倒背如流,提及這些經文極為流暢。

阿彌陀佛再問,“何為禮拜門?”

慧遠立即道:“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阿彌陀佛隨即道:“那何為讚歎門?”

慧遠仍不遲疑,“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那何為作願門?”阿彌陀佛不像佛,倒像是考官。

慧遠對往生論極為熟悉,自然對答如流,“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那何為迴向門?”阿彌陀佛凝聲再問。

慧遠卻是猶豫下才道:“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做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沈約看到這裡皺下眉頭。

阿彌陀佛和慧遠談論佛經,常人聽起來恐怕枯燥無味,但沈約早知根本,知道五念門不過是修持的法門。

雖說法同舟筏,至岸當舍,可未至彼岸,修行就還是要修行法門。

釋家修行的法門和修煉武功絕學大不相同,甚至可說截然相反。常人練武,說是強身健體,實則多是逞強好勝,練習武功務求狠辣制敵,若是心生慈悲,那自然發揮不出世俗武功的本來目的。

練武多積暴戾之氣,修行卻要化掉各種劣習。

劣習歸於習氣。

因此少林寺的武僧就處於數學教材中泳池管理員的角色——一個是一邊放水,一邊注水;一個是拼命積累劣習,又在試圖化解劣習。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你積累的,終究是要散掉的。

因此很多練習硬氣功的人物,散功比練功更要痛苦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