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1章

打|黑棍之事過去後,蘇先生與趙長卿趁著天氣尚好,相約去西山賞黃花。

雖過了重陽,西山半壁黃花依舊開的燦爛。師徒兩個還在西山有名的賞菊樓上吃了頓大餐,兩人都不是吝於享受的人,要的便是最應景的菊英宴,當然,這個季節,少不了肥螃蟹。

蘇先生剝蟹的姿勢優雅細緻,趙長卿並不吃螃蟹,只撿了手邊的菜來品嚐,習慣性的分析酒樓的做法,想著回去自己也試一試。

蘇先生問,“還沒忘了楚渝?”

趙長卿用手背試一試酒壺,酒已溫,先取了蘇先生的杯子斟滿,道,“我從沒想過會忘了楚哥哥。”趙長卿淡淡一笑,“以後子孫滿堂,白蒼蒼、垂垂老矣的時候再回憶少時歲月,說不定他還在。”

自成親後,趙長卿鮮少再提及楚渝,若不是蘇先生問,她也不會提。說了這一句,趙長卿轉而道,“可惜他們受傷的受傷,阿寧梨子嫌螃蟹吃起來瑣碎,餘下阿白梨果吃過兩次,到底不如人多一起吃的熱鬧。”

蘇先生笑,“我叫採買的多買些肥螃蟹回去,到時做些醬蟹、糟蟹、醉蟹,慢慢放著吃,味道也很不錯。”

對於料理河鮮,趙長卿並不擅長,笑,“到時先生教教我,我也學一學。”趙長卿不吃螃蟹,夏文卻是極愛這一口的。

“這有何難。”蘇先生道,“有三個要訣。第一,雌不犯雄,雄不犯雌。就是說雌雄不要混在一起醃,不然會影響口感。第二,酒不犯醬,醬不犯酒,醬與酒不能在一起用。第三,螃蟹越肥越好,還得是活蟹,死的不成,吃不得。還得是完整的活蟹,足螯無所損傷才好。”

蘇先生喜食蟹,也只用了兩個便夠,師徒兩個說些吃食趣事,略歇了一歇,便帶著丫環沿山路下山去了。

黃巢有詩說,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如今已過了重陽,雖仍有黃花可賞,可這山上除了黃花也委實沒有別的花了,餘者草木在秋風中逐次凋零,落得一路又一路。

蘇先生道,“聽說皇后娘娘建的書院就在山腳,咱們順道去瞧瞧。”

趙長卿笑,“好。”她一直只聞其名,真正並未去過。

西山上勝景極多,有西山寺、有老梅大長公主的別宮、有清修的二皇子正妃韓妃娘娘的清心庵、還有許多有錢人家的別院。宋皇后未進宮時曾在山腳購置宅子開設書院,後來宋皇后正位中宮,這書院一直由宋皇后的父親承恩侯宋榮代為打理。

書院只免費教三年功課,宋皇后似乎並不打算培養出舉人進士之流,因此書院只是教些基礎的課程,引導學生識得幾個字罷了。書院的老師多是些貧宭的秀才、舉人之流,當然,若有進士前來授課,書院同樣歡迎,不過待遇是一樣的,並不因你是進士便提高待遇。

書院的資金來源除了皇后娘娘的私房產業,便是來自外界的捐助。

這是一座由莊院改成的書院,並無雕樑畫棟、富貴錦繡,甫一進去便聽得琅琅讀書聲。書院本身的設定與尋常書院也有幾分不同,她們一進門便有相關的管事接待,那管事也是穿著讀書人慣穿的長衫,文質彬彬的模樣,客氣的問她們需不需要介紹。

管事開始介紹書院的學生、老師、課程,以及書院自帶的一些景緻,並未有隻字提到捐款的事。直待趙長卿問起,那管事方道,“我們這裡每月有明確的細賬,都會貼在書院的公示板上,如果您有捐贈,一樣會在賬目中公示出來。每個月都有細賬,每個季度有匯總,每一年的賬目,如果您願意來檢視,隨時歡迎。倘或您捐的銀子有指定用項,將來用到您的贈銀時,會給您一份細緻的賬目說明,保證您的每一分銀子都用到書院。”

蘇先生讚道,“好生磊落。”

管事笑道,“接受捐贈,自然要光明磊落,不然,銀子的事最難說清。皇后娘娘一片慈心善意,若被有心人誤會便不好了。”

兩人身上並沒有帶多少現銀,蘇先生笑,“今天有些不便,待明日我打人送銀票過來。”

管事鄭重一揖,道,“我先代書院受益的學生謝過夫人了。”

蘇先生笑,“只要銀子用在書院,我願意捐。”

“這您放心,書院有管事各司其職,動用銀兩時有嚴格制度,皇后娘娘還請了監察司定期抽檢書院賬目。”

趙長卿眉心一動,並未多說,看天色將晚,便與蘇先生告辭離去。

師徒兩個在車裡商量捐錢的事,初來帝都,何況正在風頭上,不易多捐,便各捐五百兩。趙長卿笑,“以前想都不敢想,小時候,祖母每月給我一百大錢,我都是仔仔細細的存起來,不要說五百兩,五十兩都是一大筆銀子了。”

蘇先生也頗是感嘆,“那會兒我教你一個月一兩束休,還有梨子他們常常花言巧語的來蹭課。”

說到從前,師徒兩個不禁相視而笑。

十幾載光陰匆匆而過,好在大家並未辜負。

兩人到家時已是夕陽西下,趙長卿剛邁進小院便看到正屋前頭多了幾叢薔薇,如今天寒,薔薇倒還有些綠意,只是剛移植來,卻也不大精神。

永福自屋裡接出來,趙長卿問,“大爺呢?”

永福道,“大爺在書房唸書。”

趙長卿點點頭,賞了一回剛移來的薔薇,就進了屋去。永福服侍她梳洗後換了家常衫子,方稟道,“今天頭晌福字衚衕打人過來,說叫大爺有空過去,那邊兒老爺尋大爺有事。不巧趕上大爺頭晌去買花木,不在家,我就應了下來。大爺回家後,我已稟過大爺了,大爺說明天與大奶奶同去福字衚衕。”

福字衚衕說的是夏文做大理寺少卿的族長二伯夏少卿家,因是同族,剛到帝都城時還去拜訪過,只是不巧,未曾見到夏少卿和夏太太。說來他們夫妻還是特意趕休沐的時候過去的,也提前著人去請安講了日子,結果夏少卿沒在家,是夏家二子招待的夏文;夏太太也有宴會要赴,夏二奶奶陪趙長卿說了幾句話。趙長卿便有幾分不悅,重陽節前備了幾樣土物打人送去,來往淡淡。如今那邊罕見的打人過來,所為無非是聯名上書之事罷了。

在家時,趙長卿嫌繁重,少用金銀。重挽了一個清水髻,鬢邊只簪一長支海棠絹花,淡淡的化了個晚妝。趙長卿道,“回家路上我還跟先生商量,眼瞅著天一日日的變冷,冬天的衣裳都得預備著裁了。等明兒你去長寧那裡看看,除了衣裳,可還有什麼要添置的?再有,也問一問騰表兄他們,若沒事,後兒個不要出門,一併量了尺寸,到時叫鋪子裡一道做就是。”

永福皆應了,問,“大奶奶,要不要備些禮物明兒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