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2章 孫伯符求報父仇(中)

依照漢家制度,正旦這天,參加大朝賀的群臣,包括了公、卿、將、百官,以及蠻、貘、胡、羌的使節,還有郡國上計吏,當然,亦有宗室諸劉,人數多時過萬人。

這其中,和地方郡國有關的,是上計吏。

也所以,十月上計結束後,有些來自較遠郡國的上計吏就沒有走,事實上,那些回去的上計吏按照尋常之慣例,也是沒有必要回去、再回來的,但他們之所以回去,是因為劉協和朝廷剛遷到許縣,經過了長久的與朝廷音訊阻隔,他們需要趕回去,給他們的長吏們稟報一下劉協和朝廷的情況。

同時也正是因了劉協和朝廷是剛剛遷到許縣,接下來的正旦大朝賀將會是“荀貞執政朝中”後的,頭一個“面向整個帝國所有官吏的大朝會”,其中含蘊的政治意義極其重要,因是,荀貞已經請得朝旨,再次向各個州郡下達,命令各州、各郡,不但上計吏回去者要回來再參加大朝會,並且還令各州、各郡需要遣派適當職位的“命官”,亦來參加大朝會。

荀貞與孫策說及的“吳郡使臣”,包括那個廬江郡的“使臣”,即是接旨以後,分從吳郡、廬江郡前來到許縣的其當地本郡之官吏,這兩個“使臣”都是其本郡的郡丞。卻則說了,為何只是郡丞來了,太守不來?這是因為一則漢制,二千石不得擅自離境;二者,下給他們的聖旨中也有交代,畢竟現下是非常之時,為免引起地方騷動,州郡長吏不必入朝。

——除掉州郡以外,荀貞透過朝廷,給他和孫策控下的這幾個州的各地的諸侯王和部分諸侯、並及部分校尉、中郎將以上的各地之駐將,也都去了令旨,令他們來參加朝賀。諸侯王無須多說,叫來充場面的;那部分得到召令的諸侯和校尉、中郎將等各地之駐將,則表面上是叫來參加朝賀,實際上召他們來,荀貞是為了給“明年春時對袁術的用兵”開始做提前之準備。

總而言之,相比十月份的上計,馬上就要到來的明年正旦的這次大朝賀,在形式上會更為的隆重,參與的人數,也會更加的多。

這些且也不必多提。

只說荀貞家中、堂上,婢女們把飯食捧上以後,孫策果然陪著荀貞喝了幾杯。

但兩人只不過略飲幾杯而已,並未多喝。

用飯罷了,婢女上來把食盤等收拾下去。

諸葛瑾陪著荀貞與孫策說話,孫策幾次有意無意的去看諸葛瑾。諸葛瑾察言觀色,再是愚鈍,也反應過來,孫策這顯然是有話想要私下對荀貞來說,便起身告辭。

諸葛瑾退出堂外後,孫策起身,整了下衣冠,下拜堂上。

荀貞怔了下,說道“伯符,你這是作甚?你我好端端的正在說話,緣何忽然行此大禮?”

孫策伏在地上,說道“明公,策揹著明公做了件事,一直未曾嚮明公稟過,策已知過,斗膽敢請明公勿怪。”

荀貞登時猜出,孫策這突然行大禮是為的什麼,他想說的又是什麼。

卻荀貞此時此刻,心中怎麼想的?從他臉上卻是分毫也看不出來,唯見他撫頷下短髭,神色如常,嘴角帶著微笑,溫聲和氣,與孫策說道“伯符,你先起來。”

孫策站起,卻未站直,猶抱手躬身。

荀貞溫和地笑道“伯符,就不說汝父在世時,我與汝父情若金堅,只說你十來歲時便拜我為師,你可以說是,我看著長大的,那麼就不管你揹著我,有沒有做什麼,我都不會怪罪你的。”問孫策,說道,“伯符,你揹著我做了什麼?”

孫策恭恭敬敬地說道“啟稟明公,先君有一故吏,名叫桓階,其長沙人也。幾個月前,他給策來了一封書,在此書中,他向策提出了一個建議。他說長沙太守張羨對劉景升深懷不滿,又知策所部曲多荊州人也,俱懷思鄉之情,因他建議,不如策與張羨聯兵共取荊州。”

荀貞“哦”了一聲,說道“桓階此人我知,……卻不知他曾向你提出過此議。”

孫策說道“不敢隱瞞明公,初見桓階來書中的這個建議時,策確實是頗為心動。明公知道的,策之部曲主要是繼承自先君。董卓亂時,先君起義兵於長沙,北上中原,遂征戰至今,是策之部,實多荊州子弟,且多長沙人也。明公,他們早前隨著先君征戰,現又從策,都已是遠離家鄉多年,桓階書中所云之‘俱懷思鄉之情’,誠然不假,故而那時,策以為桓階此議似可用之。但尚未來得及將桓階此議稟與明公,敬詢明公之意,而明公已檄至,令策整軍,從公勤王誅賊。勤王茲事體大,策遂寢此議,於是從公勤王長安。以致桓階此議,策竟是到至於今,還沒有嚮明公進稟!此策之過也,乞請明公勿罪。”

荀貞聽完,撫短髭而笑,說道“伯符,我以為是甚麼事,原來是此事。左右不過是桓階的一個建議罷了,又有什麼值得你請罪的?莫說只此小事,就是你真的做了什麼其它的大事,我也不會怪罪你的!……伯符,你我雖然師生,我說句拿大的話,我實是以子視你也。”

師生本如父子,而且荀貞比孫策大十五六歲,當下人成婚早,十二三歲就有孩子的比比皆是,荀貞以“子”視孫策,這實際上也不算是“拿大”。

孫策感激地說道“明公垂愛,策感激涕零,不知何以為報!”

荀貞沉吟片刻,說道“伯符,你剛才說的倒是也不為錯,你的部曲的確多是荊州人,汝父早年是在長沙起的兵,其中長沙子弟恐怕更是佔了多數。”

孫策答道“回明公的話,策之所部,長沙子弟的確是為數最眾。”

荀貞嘆了口氣,說道“屈指算來,從討董到現在,這些長沙子弟跟著你父子遠離長沙,出荊州、鏖戰中原,也已經是四五年之久了,百戰餘生,這幾年荊州又不太平,戰火不斷,因而思念故土,擔心家中的親人安危,亦不足為奇,你因此而覺得桓階之議不錯,似可用之,我也可以理解。……那麼伯符,你現下是怎麼想的?”

這番話語中滿是對孫策部下荊州、長沙籍貫將士的同情。

卻這份同情,與別的不同,還真不是假的,而是荀貞的真情實感。

荀貞帳下的將士,除掉徐州本地人外,也有外地人,且為數也還不少,如潁川人、冀州人等等都有,此前在郯縣、昌邑時,對於這些籍貫外地的將士,他們平時的思鄉之苦等等,荀貞皆是非常瞭解,同時感同身受的。感同身受有二,一則荀貞也想念他從小生活的潁川,二則,於這個時代言之,荀貞本身是客,他並且也想念他前世的故鄉、前世的親戚朋友。甚至可以說,他的這第二個想念,比他帳下外地將士、比孫策帳下荊州將士對他們家鄉、故人的想念,是更加的深沉、更加的無助。外地的將士還有回到家鄉的機會,他卻是萬難有這個機會了。

所以,荀貞不僅能理解,且因亦有此情,知其苦之故,由己及人,並自然地對他們產生同情。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