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章 角逐、擁立

大家都為了自己的利益,當然也是為了袁貴妃和兩個小王爺的利益,積極主張採用劉鳳翔的建議,整個隊伍馬上打出太子南下的旗號,還有就是方岳貢和邱瑜分別寫信給南京的史可法,仔細介紹如今的現況。不長時間就有保安隊員充當信使,騎馬向南飛馳而去。

…………

兩個月前,有從北京逃至南京的人員帶來了北京城的訊息,崇禎皇帝自縊殉國,太子和定王、永王被闖賊虜獲。

整個留守朝廷也是人心惶惶,南京官紳陷入了深切的悲痛之中。悲痛歸悲痛,國家也是一日不可無君啊!陪都一時間成為大明殘餘力量的政治中心。

南都各部官員對於擁立新君一事,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按照父死子繼的歷來傳位程式,應該繼承崇禎帝位的當然是他的兒子。崇禎皇帝共有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二子定王朱慈炯、三子永王朱慈炤,但是這三位皇子當時都身陷北京,下落不明。所以,議立新君只能從近支藩王中考慮。

當時納入考慮物件的是幾個地位比較尊顯的藩王先當然是福王朱由崧,另外還有他的幾個叔叔輩的親王,潞王朱常淓、惠王朱常潤、瑞王朱常浩、桂王朱常瀛。福王是神宗萬曆陛下的愛孫,而惠、瑞、桂三王也都是萬曆皇帝的兒子,所以說這四位王爺的血統都是很高貴的,只有潞王是萬曆的侄子,血統稍遠。但是,就當時的形勢看,惠、瑞、桂三王都在自己的封藩,而且距離南京都很遠,擁立他們沒有實際操作的可能性。

落實到可行的層面上,南京的官員們把目光都投向了不遠處的淮安。

右僉都御使路振飛任漕運總督駐守淮安。淮安是運河重鎮,是都北京和留都南京之間的咽喉要地。當時流寇勢力十分囂張,路振飛安排精兵強將在淮河沿岸設兵防守。又在兩淮之間,組織民團,招募鄉勇,成為了一支達數萬之眾的勁旅。

這時明朝的福王、周王、潞王、崇王四大親王因躲避李自成的闖軍,同時逃到淮安,淮安成為了北方南下貴族的避難所,這些貴族包括著名的福、潞二王,這一對叔侄便成為新皇帝的候選者。

南京的官員在擁立的問題上生了分裂,分化為“挺福派”和“挺潞派”。多數大臣認為福王由崧品行惡劣,不足以君臨天下。

更重要的是他們忌憚福王的血統會給他們帶來災難,他們想起了由崧那位厲害的祖母,幾十年前,正是因為這位厲害的女人為自己的愛子朱常洵謀立大位,引了朝野一系列風波。

生出了著名的“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目前的朝臣大多數曾經與鄭貴妃及其家族有過矛盾。正是基於這種歷史原因,他們就更加不願意讓由崧即位,不願意被清算曆史舊賬。

於是,這一派人物積極開始活動,企圖阻止福王上臺,先在籍禮部侍郎錢謙益、丁憂山東僉事雷演祚遊說兵部侍郎呂大器說“潞王,穆宗之孫,昭穆不遠,賢明可立。

福恭王覬覦大位,幾釀大禍,若立其子,勢將修釁三案,視吾輩俎上肉。”說的意思還是擔心如果讓福王登上大位,害怕他會算舊賬,搞報復,而這些朝臣都會成為犧牲品。在雷演祚及禮部郎中周鑣的往來遊說、溝通下,呂大器和右都御史張慎言及詹事姜曰廣等南京朝臣都同意立潞王。

在南京部分朝臣取得共識後,他們致書駐軍浦口的史可法,陳述潞王賢明當立,而福王“有不孝、虐下、干預有司、不讀書、貪、淫、酗酒七不可立。”獲得了史可法的贊同。

檢視南京諸臣所說的不能立福王的理由,所謂的“七不可”倒在其次,關鍵的原因在於他們擔心福王上臺後可能搞的政治報復。

南京朝臣在這個問題上並非是高度一致的,也有些人堅持“立親”為原則的意見,這些人信奉的是儒家“親親”的倫理準則。

都諫章正宸就力主擁立福王,他說,當光宗朱常洛為神宗太子時,他就是“國本”,現在光宗、熹宗以及崇禎皇帝三位陛下都已駕崩,都沒有子嗣可以承襲,那麼血統最近的福王朱由崧理所應當地成為“國本”。

章正宸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朝臣的意見,這一部分人更多的是持守著一種傳統的價值觀,而並非是一黨一派之私利。

史可法確實是大明在南方的最高軍事負責人,但是這種地位僅僅是名義上的,他的軍隊駐紮於浦口,這是一支兵力並不強大的部隊。同樣是在江北,還有幾支有著相當獨立性,並不受史可法指揮的軍隊,高傑將軍的軍隊就是其中一支。

類似於高傑的將軍還有三位,他們是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這四位雄踞江北的將軍各自擁有大約十五萬的兵力,而且是久經戰陣的軍隊,所以他們對於擁立問題的看法至關重要。其實除了這四位忠誠度很值得懷疑的將軍。

還有一個人的立場也很重要,他就是著名的總督路振飛,他也擁有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裝力量,除此之外,他還是福、潞二王的現實保護者。

高傑對於立新皇帝的事情非常熱衷,或許他們把此事看作一次崛起的機會,他們是主張“立親”的,也就是說他們主張擁立福王。

他們在取得一致意見後,聯合致書路振飛總督,徵詢他對於擁立問題的意見,並且希望他能積極參與。

路振飛也是主張擁立福王的,他說

“議賢則亂,議親則一,現在惟有福王。”

路振飛的主張是很冷靜也是很客觀的,是越了歷史舊怨的。在當時,如果把“賢明”當作擁立的條件就有可能引對賢明判斷標準的大討論,要知道大明並不只是一個南京,會不會有大明其他城市的將領就近擁立一個“賢明”的藩王呢?這樣就有可能引一場明王朝內部的皇位爭奪戰,那麼還奢談什麼收復失地呢?那麼所謂賢明的潞王又有多賢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