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章 犯長安

王允起身怒不可遏道“董卓伏誅,人人稱快,此乃何人竟然為董賊而哭,與我擒來。”

不久一人被擒來,眾人看見此人,莫不驚駭,此人不是別人正是侍中蔡邕。

王允怒斥道“董卓伏誅,國之大幸,今你為賊而哭,這是為何?”

蔡邕伏罪道“邕雖不才,亦知大義,如何肯心向董卓,只是因一時知遇之感而哭,自知罪大,願公見原倘得黥刖足,使續成漢史,以贖其辜,邕之幸也。”

在場之人與蔡邕有舊者眾多,紛紛出言求情。

太傅馬日磾道“伯喈曠世逸才,若使續成漢史,誠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殺之,恐失人望。”允曰“昔孝武不殺司馬遷,後使作史,遂致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運衰微,朝政錯亂,不可令佞臣執筆於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訕議也。”

“與我推出去斬示眾,以儆效尤。”王允對左右道。

“且慢。”

劉德從門外走了進來,手裡捧著聖旨,笑意盈盈道“司徒大人,陛下聖旨已下,特讓我來宣旨。”

看到劉德,王允便心生不悅,前者自己要殺劉德,卻為聖旨所阻,如今又一封聖旨,難道這是為蔡邕而來。

劉德可不管王允在想什麼,他宣讀旨意道“朕聽聞蔡邕因知遇之恩而哭董卓,其情可憫,其罪亦可原諒,況蔡邕大才,於士人之中享有盛名,若是輕言殺之,則大失天下士子之心,此不可不察,今特拜蔡邕為朕之太傅,欽此。”

王允氣得險些吐血,心中想著若不是少帝被董賊所殺,自己必將廢去此子帝位。

“哼。”王允拂袖而去,眾人面面相覷,太尉楊彪眼中露出憂慮之色。

劉德對於這命不久矣之人也懶的計較,他扶起蔡邕道“侍中且隨我來,陛下召見。”

蔡邕雖然官職並不顯貴,但是在朝中卻人人脈極廣,不然當初董卓也不會強行徵召於他。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於經籍距聖人著述的時間久遠,文字錯誤多,被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於是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任,奏請正定《六經》的文字。靈帝予以批准,蔡邕於是用紅筆親自寫在碑上,讓工人刻好立在太學的門外,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石經“熹平石經”(又稱漢石經、一體石經)。後來的儒者學生,都以此為標準經文。碑新立時,來觀看及摹寫的,一天之內,車子就有一千多輛,街道也因此堵塞。

就憑這件事就能看出蔡邕在當時有多大的影響力,可是王允卻連這樣的人都不能容忍,若不是被李傕郭汜所殺,天知道王允是否會成為第二個董卓。

對於王允的各種作死,劉德勸說劉協不管不顧就是,只是蔡邕此人卻說什麼也要保住,這可是士子之中的一杆大旗啊。

有蔡邕在手,自然就不擔心沒人來投奔劉協這位皇帝,不過此時關中局勢並未明朗,那些聰慧之十可不會在這時來投。

人才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強國的關鍵,曹操能成事,還不是因為身邊人才眾多的緣故,只有袁紹這傢伙身邊人才不少,卻徒有其表不能用其智,最終招致失敗,豈不可悲可嘆。

蔡邕跟在劉德的身後,輕聲道“多謝劉統領救命之恩。”

劉德可不敢領這份情,他搖頭道“蔡大人救你之人乃陛下,我可不敢貪天之功啊。”

來到御書房門口,劉德對蔡邕道“陛下在裡面等你,我就送大人至此了。”

聽著大殿內那喧鬧之聲,劉德冷笑不已,王允志大才疏,居然拒絕李傕郭汜投降,若是他欣然同意,大漢天下也許還稍微有些轉機,只是他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是一點都不把西涼兵放在眼裡。

西涼軍大營。

數日前李傕郭汜派使者入長安,請求歸降,今日使者從長安返回,使者面如土色道“司徒王允對小人言道,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此話一出,李傕等四人臉色皆是大變,不知該如何是好,無奈道“大家各自逃生去罷。”

謀士賈詡道“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集陝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李傕等然其說,遂流言於西涼州道“王允將欲洗盪此方之人矣!”眾皆驚惶。乃復揚言曰“徒死無益,能從我反乎?”眾皆願從。於是聚眾十餘萬,分作四路,殺奔長安來。路逢董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引軍五千人,欲去與丈人報仇,李傕便與合兵,使為前驅。四人6續進。王允聽知西涼兵來,與呂布商議。布曰“司徒放心。量此鼠輩,何足數也!”遂引李肅將兵出敵。肅當先迎戰,正與牛輔相遇,大殺一陣。牛輔抵敵不過,敗陣而去。不想是夜二更,牛輔乘肅不備,竟來劫寨。肅軍亂竄,敗走三十餘里,折軍大半,來見呂布,布大怒曰“汝何挫吾銳氣!”遂斬李肅,懸頭軍門。次日呂布進兵與牛輔對敵。量牛輔如何敵得呂布,仍復大敗而走。是夜牛輔喚心腹人胡赤兒商議曰“呂布驍勇,萬不能敵;不如瞞了李傕等四人,暗藏金珠,與親隨三五人棄軍而去。”胡赤兒應允。是夜收拾金珠,棄營而走,隨行者三四人。將渡一河,赤兒欲謀取金珠,竟殺死牛輔,將頭來獻呂布。布問起情由,從人出“胡赤兒謀殺牛輔,奪其金寶。”布怒,即將赤兒誅殺。領軍前進,正迎著李傕軍馬。呂布不等他列陣,便挺戟躍馬,麾軍直衝過來。傕軍不能抵當,退走五十餘里,依山下寨,請郭汜、張濟、樊稠共議,曰“呂布雖勇,然而無謀,不足為慮。我引軍守住谷口,每日誘他廝殺,郭將軍可領軍抄擊其後,效彭越撓楚之法,鳴金進兵,擂鼓收兵。張、樊二公,卻分兵兩路,徑取長安。彼尾不能救應,必然大敗。”眾用其計。

卻說呂布勒兵到山下,李傕引軍搦戰。布忿怒衝殺過去,傕退走上山。山上矢石如雨,布軍不能進。忽報郭汜在陣後殺來,布急回戰。只聞鼓聲大震,汜軍已退。布方欲收軍,鑼聲響處,傕軍又來。未及對敵,背後郭汜又領軍殺到。及至呂布來時,卻又擂鼓收軍去了。激得呂布怒氣填胸。一連如此幾日,欲戰不得,欲止不得。正在惱怒,忽然飛馬報來,說張濟、樊稠兩路軍馬,竟犯長安,京城危急。布急領軍回,背後李傕、郭汜殺來。布無心戀戰,只顧奔走,折了好些人馬。比及到長安城下。賊兵雲屯雨集,圍定城池,布軍與戰不利。軍士畏呂布暴厲,多有降賊者,布心甚憂。數日之後,董卓餘黨李蒙、王方在城中為賊內應,偷開城門,四路賊軍一齊擁入。呂布左衝右突,攔擋不住,引數百騎往青瑣門外,呼王允曰“勢急矣!請司徒上馬,同出關去,別圖良策。”允曰“若蒙社稷之靈,得安國家,吾之願也;若不獲已,則允奉身以死。臨難苟免,吾不為也。為我謝關東諸公,努力以國家為念!”呂布再三相勸,王允只是不肯去。不一時,各門火焰竟天,呂布只得棄卻家小,引百餘騎飛奔出關,投袁術去了。

從內侍口中得知西涼兵攻入長安時,劉協卻一點也不驚慌,反而鎮定道“你前去請劉統領前來。”

之前劉德就曾和他分析過,若是王允不赦免李傕等四人會導致什麼後果,心裡已經提前有了準備,此刻他自然可以面不改色。

劉德入殿行禮道“參見陛下。”

劉協揮退眾人,對劉德道“兄長正如我們所預料那樣,李傕等人兵犯長安,我們這就依計而行吧。”

“好,臣等這一刻許久了。”

劉協帶領劉德和一班侍從來到了宣平門,居高臨下道“爾等不候奏請,輒入長安,意欲何為?””

李傕、郭汜仰面奏曰“董太師乃陛下社稷之臣,無端被王允謀殺,臣等特來報仇,非敢造反。但見王允,臣便退兵。”王允時在帝側,聞知此言,奏曰“臣本為社稷計。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誤國家。臣請下見二賊。”帝徘徊不忍。允自宣平門樓上跳下樓去,大呼曰“王允在此!”李傕、郭汜拔劍叱曰“董太師何罪而見殺?”允曰“董賊之罪,彌天亙地,不可勝言!受誅之日。長安士民,皆相慶賀,汝獨不聞乎?”傕、汜曰“太師有罪;我等何罪,不肯相赦?”王允大罵“逆賊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二賊手起,把王允殺於樓下。

在李傕等人的威逼下,劉協直接下旨封李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鉞,郭汜為後將軍美陽侯假節鉞,同秉朝政;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張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領兵屯弘農。其餘李蒙、王方等,各為校尉。

看著眼前宮門開啟,李傕等人徑直帶兵而入。

劉協一臉慌張道“朕這就下令讓內侍將宮中御酒盡皆取出,於諸位慶功,不知意下如何?”

看到劉協這副模樣,李傕無比得意道“那就有勞陛下了,諸位聽見否,陛下要為我等慶功,今晚大家痛飲一番,明朝出城還營。”

“萬歲”

“萬歲”

“萬歲”

面對此景賈詡微微皺眉,雖然感覺有所不妥,但是他明白此時絕對不能掃了李傕的興致,這可是一豺狼也。

喜歡夢幻大漢之逍遙人生請大家收藏夢幻大漢之逍遙人生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