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章 功完沐浴7

“坊叔,那我就獻醜啦。”小二雙手接過,尚未開罐已聞茶香,便已知坊叔所予乃是茶中上品。好茶需配好技藝,方能盡顯茶之味美與藝之美妙。

上虞國古人所著《茶錄》一書言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

茶道即造茶、藏茶、泡茶之法門、能力,而“茶藝”則多指其中泡茶之技藝。

又有《封氏聞見記》記載,“楚人6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

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然而阿坊喜歡茶藝卻並不喜歡學習茶藝,對此矛盾之感,已拿了“國二心理諮詢師”證的他,專門自我分析了一番,還真找到了原因,原來他喜歡的是被人帶著走這個過程,而並不喜歡費心帶人。

愛鑽研的阿坊之後又探索更深層次心理原因,原來是自己精研諸法,苦練功夫,但建立心流體系的方面尚不足夠,因此存在“耗損心力”的情況,如此則引疲勞,表現就是在不練功不研法的時候,很想有“休息”的空間,而跟隨茶藝則是很好的一個休息方式——當然了,這個方式在阿坊的休息途徑中排名尚靠後,而阿坊與楠哥的“農場耕作”,方是排名第一。

茶藝流程大致為清洗雙手→欣賞器具→燙杯溫壺→馬龍入宮(投茶)→燙洗茶葉→正式沖泡→春風拂面→封壺→分杯→玉液回壺→分壺→奉茶→聞香→品茗→收具→清潔,小二在學習茶藝時,老師曾經囑咐道,每一個泡茶步驟都是有講究,有含義的,日常飲茶並不需要這樣繁瑣的步驟,但先是區分場合、需要,例如接待來賓或是茶藝表演各有側重點,將各自的要點做到位即可——這就是第一道題,今天的茶藝是什麼型別呢?

小二於茶藝展示開始之前便已想過這個問題,茶藝老師曾講過四種型別,小二一一對比了今日的情況

是“待客”型嗎?

適合家庭會客、茶舍待友等場合,茶客參與度較高,賞茶、聞香、品茗都能夠參與到,此時茶藝師以自然為上,不宜有太多矯揉造作的動作,不能穿一些花裡胡哨、暴露的服飾,對於女子而言則不可塗抹指甲噴香水等等,以免“衝撞”了茶之味與境。

是“知識”型嗎?

在展示茶藝過程中直觀、簡易地向別人介紹茶文化、茶與具的特性以及產地、氣候等相關的知識,是文化的浸潤與欣賞。

是“表演”型嗎?

貴在使得茶藝的觀賞價值最大化,將一些泡茶的動作放大,設計成動作優美、吸引眼球的技藝,重在技巧精湛、動作優美,可提高觀賞性、烘托氛圍。

是“養生”型嗎?

喝茶是一種養生方式,自然就有養生型的茶藝,加入了打坐、入定等修心養性的做法,又結合花草、香料的特性來調配保健茶,多出現於寺廟或養生會所等場合,當初小二學習的茶藝便是來源於此類。———————————————

來此之前,在陳近北的一間瓷、陶器店中,他問道“小二,我雖不知茶藝,但我卻知世間各類學問,無非道、法、術三個層級,茶藝屬於術,那麼為何不能以法來指導其於適時做適事呢?”

於是小二在四叔的指點下進一步深入思考

不同的茶藝形式,是根據不同的飲茶需求而誕生的,常見的茶藝形式,只專注於如何泡出好喝的茶,以及如何更好地品茶,確實本無固定形式,既然沒有固定形式,那又何妨創造一個適用於當下的形式呢?

關鍵就在於“當下是什麼情況”和如何“適合”當下。

陳近北建議道“養生、表演、知識、待客,可否四者各取一部分,但又增添些小細節,以適合當下之所需?當下是什麼?難以言語表示,但有一故事頗為相合,不妨借之意會。”

見小二撲閃著水汪汪的眼睛望著自己,陳近北笑著為他講起了《釋厄傳》的故事,正如同多年前幼時的小二在他膝下纏著聽故事

聖僧舉鞭遙指道“猴兒愛徒,好去處耶!”

行者道“師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象處,倒強要下拜;今日到了這真境界真佛居處,倒還不下馬,是怎的說?”

聖僧聞言,慌得翻身跳下來,已到了那樓閣門。

只見一個道童,斜立山門之前叫道“那來的莫非東土取經人麼?”

長老急整衣,抬頭觀看,見他身披錦衣,手搖玉塵。

身披錦衣,寶閣瑤池常赴宴;手搖玉塵,丹臺紫府每揮塵。肘懸仙籙,足踏履鞋。

飄然真羽士,秀麗實奇哉。煉就長生居勝境,修成永壽脫塵埃。聖僧不識靈山客,當年金頂大仙來。

小二聽後,細細思量一番後,對陳近北道“四叔,聖僧見假佛像,敬拜不已,禮數週全,而見真佛時,竟無一念以表心意,我今小小組合一番,微微創新一下,就叫‘禪意茶’吧,以物體妙,論禪體悟,體妙之間傳我心意,論禪之際見我功力。”

陳近北笑道“好,好,好!如此悟性,必得真經。我就託大一回,當一次‘金頂大仙’。”

說著拉起小二,進入一間儲藏室內,說道“小二,物性合人性,物妙映人心,細細選擇一樣,找準自己的‘紫金缽盂’。”——————————————

小二拿過隨身帶來的一個樣式古樸的木盒,從中取出一個紫砂壺,動作熟練地開始了操作,以阿坊門外漢的水平自然是看不出小二與常芳梅兩人的技藝優劣,只覺得小二手法穩重,流暢自然,顯也是位熟手,比之常芳梅的輕柔靈動,又另有一番意味。

“師伯,您看。”陳近北指壺道“此壺參考‘貢春壺’的製法而成,砂質沉秀,如鐵如石,有金玉之感。

壺形取樹癭狀,通體自然古樸,壺表面上下凹凸如古樹癭,以合野逸之趣,粗一看,必覺胎體笨重,然揭蓋、摩挲,細細察之,始知為薄胎,溫潤天成,乃為良器。然而縱使良器,也需在合適之人手中盡適其用,得展其妙,方能留其名,成其事。

師伯不妨一試,如還中意,還望師伯收下,盤整把玩,以成其用啊。”

喜歡阿坊和他的朋友們請大家收藏阿坊和他的朋友們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