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章 成人典禮

“高明,麗婉歸家探親你可知曉?”

“麗婉?這個孫兒倒是的確不知。不過,以兒臣對麗婉的瞭解,料想也不會大動干戈才是。”

“不錯,麗婉那丫頭啊,做事太謹慎了,讓人挑不出毛病來。麗婉探親的時候,還捎上了爺爺。”

“...哼哼,麗婉做的對。孫兒其實也有類似想法,不過因為吐谷渾的突然來襲打亂了計劃。”

“朕聽麗婉說了,你要了咸陽縣?”

“是。孫兒學有所得,需要一處地方得以實踐。如麗婉曾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孫兒若是連民間百姓真實生活、地方官府真實為政都不瞭解,何談未來治理一國?”

“嗯,不錯。知曉此理,受益終身。咸陽距離長安也不遠,爺爺倒是想要陪你去轉轉,散散心也好。你覺得,如何?”

李承乾笑著點頭:“可行,不過孫兒需要一些籌備,還望爺爺體諒。”

“你我爺孫不說客套話,爺爺相信你和麗婉。另外,朕聽聞你母后方才暈倒了,朕已經令人為其送了一些補品過去。”

“孫兒代母后多謝爺爺恩賜。有關兒臣與麗婉的行冠禮,也已經落實了,三天後會舉行。爺爺,孫兒若是與麗婉一同行冠禮可行?換言之,您老人家可否親自為孫兒與麗婉主持成人禮?”

李淵笑指李承乾:“你呀,總算是知道寵麗婉丫頭了。行,你都開口了,爺爺這點力所能及的事情,自是不會拒絕,何況麗婉也是爺爺看著長大的。在爺爺眼裡,你與麗婉,便如掌心掌背都是肉一般,沒有偏袒的說法。”

兩天後,李承乾和鄭麗婉的成人禮就開始了。唐代盛行成年禮,人們先需要配合孩子的生辰八字選定加冠的良辰吉日,並且透過一定程式的儀式,使行成年禮之人換掉孩童時期的服飾、飾,變更為成年人穿戴的模樣。此外,父母還將按照一定的規定邀請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輩或者是授業師長為孩子取字,並奉上美好的祝詞。

冠禮,是漢族嘉禮的一種。為漢族男子的成年禮。成年禮起源於原始社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冠禮具有濃郁的中國味,在漢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華夏族的成年禮,為男子冠禮,女子笄禮。

經書記載,實行於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

那麼,就由作者本人來依次解釋不符合的地方。先,按照禮儀李承乾成年才會被取‘字’,但李承乾出生後就有了姓名與字,所以,這裡面的取‘字’就順理成章的跳過了。李承乾十五及冠,與成王相似,所以並不是一定要二十歲才能及冠的,天家提前也不過是一句話。然後,就是舉行的日期,按照禮儀來說是要是要二月,因為二月位列一年冬季末尾,意味著馬上就能以成人的身份迎接新的一年,寓意新生。

至於之後的什麼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這些在唐朝時早就沒這麼嚴格的約束和要求了。而親友,皇室成員一個都跑不掉,除非實在脫不開身,有要事纏身外,不然都必須來!因為,李承乾是皇帝的嫡長子,當朝太子爺。

而主人就是主持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長輩,按理說是李二,但李淵開口了,二鳳和長孫都不能說啥,只能乖乖答應。至於所謂的贊冠者,毫無疑問是李二了,雖然李淵嫌棄他,但在自己孫子和孫媳的成人禮上,並沒有作,很好的剋制自己。

至於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這些,有些不一樣。先,李承乾是太子,他的冠可不是所謂的布髻,而是玉冠!

不是諧音的羽冠啊,這玩意是武將的,那類有紅色的武冠正式名稱為鶡冠!為古代武官武將所戴,冠頂插飾鶡毛以示英勇。鶡(音何)是屬鴟鳥類,性勇好鬥,至死不卻,為秦漢及秦以前各代武官所戴。

皮弁其實就是帽子,唐朝的帽子實際上就是大家熟知的烏紗帽,規定只有官員才能使用,而且那時候不叫烏紗帽,叫做幞頭,北周興起的,又叫折上巾、軟裹。而李承乾的帽子,是編綴了玉石珠寶點綴的,但一般都是放著,不會帶的。

還有這個爵弁,冠名,爵,通“雀”故亦作“雀弁”。 比冕次一級,形制如冕,但沒有前低之勢,而且無旒。色如雀頭,赤而微黑。其形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小後大,用極細的葛布或絲帛做成。這裡說的長與寬指的是爵弁頂上的板狀物的長寬。李承乾的爵弁是有冕旒的,但沒有李二和李淵那種數量多、長!這一點,希望大家不要搞混。

接下來說有關鄭麗婉的成人禮,按照禮制,尋常女子換個型,家境好加些飾和簪子等等。鄭麗婉不一樣,她是準太子妃,以太子妃的身份成人,那麼需要加冠鳳屏,和長孫不一樣的是鄭麗婉是四屏。

在國家的重要儀式上,不但皇帝、皇后要出席,皇太子和太子妃也要出席,太子夫妻通常坐在帝后的左下方。太子衣裝與皇帝差別除卻顏色深淺不一致外,幾乎沒啥大的區別。太子妃也同皇后一般,身著鳳冠霞帔——只是皇后的鳳冠是“六屏”,太子妃的鳳冠是“四屏”而已。

當然,這所謂的鳳冠是明朝興起的,唐朝時候沒有這說法。實際上,鄭麗婉是由長孫皇后親自為她編織型,給她戴上各類飾和簪就可以了。至於賜予什麼衣物之類的,流程裡並沒有這些。

唐代皇后服飾主要是三種:褘衣、鞠衣、鈿釵襢衣。諱衣是受冊、助祭、朝會大典時用的。深青織成為之,上畫暈赤質五色十二等,素紗中單,脯領,朱羅毅嫖和撰。鞠衣由黃羅幫成,不畫採,蔽膝,大帶,革帶,局隨衣色,是親蠶時服用的。鈿釵襢衣主要用於會見賓客,十二鋼,服用雜色不施採,加雙佩小緩,去局加履,飾大小花十二對。

但李承乾和鄭麗婉這倆小夫妻,都有自己的心思,每一個穿啥五顏六色的說法,統統一襲黑衣搭配,顯得纖細而又神秘。李承乾額外披著披風、鄭麗婉披著黑色霞帔。

披風想必不用解釋,大家都理解有個概念。霞帔的話,最早由南北朝時期的帔子演變而來,展到隋唐時期喚做霞帔,造型類似於現代常見的披肩。但相比現在的披肩,霞帔要寬大的多,兩邊披在肩上,前方長到腳底,後方類似披肩和前方一樣直達腳底。

李淵親自為李承乾帶上玉冠,插上簪固定髻。長孫皇后親自為鄭麗婉編織型,隨後為她將簪和步搖、珞瓔等等掛飾佩戴起來。李淵從一旁老李手中的托盤上,將太子印璽、皮弁、爵弁一併交給李承乾。長孫皇后則是從一旁的左鳳儀手中托盤內的步搖、簪、飾、掛飾珞瓔等等,給鄭麗婉戴好,最後把太子妃印璽如同李淵一般,以紅托盤的正式形式交給鄭麗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