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9章 君子懷器,待時而動

劉備說道“張都督忠於天子,心懷百姓,實乃是朝廷之福啊!備雖有薄名,但累敗於曹操之手,如今只有三千殘兵,只怕是幫不上張都督什麼!”

張武道“玄德公過於自謙了,天下誰不知玄德公抵抗曹操的決心。曹賊勢大,又會用兵,打著天子的旗號矇騙了不少人才,袁術、呂布、袁紹相繼滅於曹操之手,玄德公偶有敗績也實屬正常。現雖兵馬不多,但以雲長、翼德與子龍之勇,孔明之智,足以當十萬雄兵啊!”

劉備對自己手下的這些文武人才是非常自信的,這也是他這麼多年來多次東山再起的憑仗,尤其是得了孔明之後,也算是補齊了一塊短板,但他自己的運氣實在太不好了。

手下人才再多有什麼用?沒有一塊地盤讓他展實力,無兵無糧,怎麼對抗曹操!

所以劉備迫切的需要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對諸葛亮提出的取益州之策也有些動心,但劉備也有他自己的顧慮。現在人家張武也要取西川,自己拿什麼跟他爭?

現在聽張武說到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等人,劉備覺得他們跟了自己這麼多年,到現在仍落魄不得志,實在是有些委屈了他們。

以他們的才能,不論在哪個諸侯手下,都應該是手握大權,出人頭地了。看看人家黃忠,以前雖然默默無聞,都快要老死了,但跟了張武之後,幾年的時間內就成了天下聞名的勇將,手握兵權,受人敬佩。

劉備嘆了口氣,說道“唉!備無能,使雲長他們受累了!”

張飛大聲喊道“大哥說的啥話,當初俺們聚義之時,可不是為了功名利祿,二哥,你說是不是?”

“大哥,三弟說得對。”關羽也應道,如果是為了榮華富貴,關羽就留在曹操那裡了,又豈會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護送劉備的老婆回到劉備身邊。

“雲長與翼德、子龍皆是忠義之人,我向來非常欽佩。玄德公可還記得剛來荊州之時,我一見到諸位就覺得非常投緣。後來玄德公與雲長他們不遠千里支援江夏,此恩我一直銘記於心啊!”

這是開始動之以情了。

“張都督救備於檀溪邊,備也終生不忘啊!”劉備的確是個重情義的人,當然是指對男人。劉備感覺自從來到荊州後,人家張武對自己一夥人真的很不錯,到現在自己這麼多人的吃穿用度都是張武提供的。

過年的時候,張武還給了劉備一千萬錢那!劉備活到現在,感覺就在襄陽這兩年過得最舒服。

其他人也覺得與張武相處得非常愉快,尤其是張飛,經常去大都督府混吃混喝,家裡那一罈罈的美酒可都是張武送的。

諸葛亮也知道自己家中那全套的書籍肯定不是那麼簡單來的,而且現在的黃家家主黃射還經常以看望堂妹為由到自己家中,每次都帶那麼多禮物。

劉備來荊州的時候,可是把全部班底都帶來了,包括簡雍、孫乾、糜竺他們,這些人可都不年輕了,老婆孩子一大窩,可不都是靠張武給養著的嗎。

而且他們這些人也都是有宗族親戚的,也需要養家餬口,人家張武都給安排的好好的,做人也得知道感恩不是?

諸葛亮勸劉備離開荊州遠赴西川,很多人也是不贊成的,你說得倒是挺輕巧的,這可不是去旅遊,是要冒著生命危險的。

你孔明的老婆就是荊州人,當然可以不帶著去,但我們這一大家子怎麼辦?萬一失敗了,我們全家都要死光光了。

劉備也知道這個情況,所以遲遲無法做出決定,因為如果要走的話,肯定是連老婆孩子都帶走,不可能你這邊跟荊州分手了,人家還得養著你的家人吧?

張武又接著說道“天下征戰不休,百姓妻離子散,易子而食。桓帝時期,天下有口五千多萬,現在卻僅有千餘萬。如果再混戰幾年,十室九空,漢人日少,到時候胡人南下,只怕我大漢不但要亡國亡天下,我漢人也要滅種了呀!”

在場的眾人聽到張武這番話後,都震驚萬分,繼而驚嚇莫名。

荊州因多年未有戰亂,所以人口還比較多,老百姓還能活下去,尤其是張武掌權以來,不斷施行仁政,普通百姓也能過得不錯。

但劉備和關羽等人可是轉戰過大半個天下的,自然知道北方戰亂頻繁的地區是什麼樣子,尤其是被黃巾軍和各個諸侯反覆蹂躪的豫州、青州等地,簡直是千里無人煙了。

而趙雲老家是常山郡,北方不遠就是匈奴、烏恆、鮮卑等胡人,自然知道這些胡人都是德行,那都是些欺軟怕硬,恩將仇報的人。

趙雲曾在公孫瓚手下任職,當時公孫瓚對待胡人就一個字,殺。哪裡有胡人不老實,馬上就是大軍派去斬盡殺絕。你不要跟我說什麼“改了”,“下次不會了”,沒有下一次了!

於是趙雲說道“張都督所說甚是啊,胡人畏威不懷德,早些年就時常入侵漢土,燒殺劫掠。如今北方漢人數量漸少,只怕有些地方已不復為大漢所有!”

張武說道“如果要避免那樣的事情生,只能儘快結束這戰亂的局面。要想結束戰亂,恢復一統,只有兩個辦法。第一就是我們投降曹操,把這個天下交給曹操,但以曹賊之殘暴,如果讓他得了天下,百姓們能過上好日子嗎?第二個就是我們團結起來,打敗曹操,恢復漢室。但曹賊勢大,非是荊州一家所能抗衡的,以雲長、翼德、子龍之勇,孔明之智,如果一直閒於家中,豈非可惜啊!”

徐庶也心有所感地說道“當今雖是亂世,卻也正是我輩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啊,否則碌碌而終老,豈不愧對一生?昔姜太公年七十有二得遇周文王,後佐武王伐紂,為後人所敬仰。但假如姜太公一直隱於家中,可得封於齊地乎?百里奚年逾七十而為秦相,終使秦國稱霸一時。但假若百里奚逃亡一生,後世焉知有此名相?子曰時也命也,雖聽天命,卻也要盡人事。《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諸位,如今時機已到啊!”

喜歡三國得到寶物就變強請大家收藏三國得到寶物就變強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