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章 不速之客重新整理點

*

年月日。

今天是我們在南開大學參觀訪問的最後一天。

(略)

臨別之際,我又在中囯嘗試到了人生中第一次乘坐的新鮮的交通工具。

說新鮮好像又不是那麼新鮮,這次的交通工具只是一輛平平無奇的卡車而已。

但之所以還是說它新鮮,是因為我和陳博士並沒有坐在卡車前面的車廂裡,而是和一些軍人們一起站到了卡車的車斗裡。

這輛車是奉軍派來的軍車,而奉軍顧名思義,就是大本營在奉天的軍隊。

他們的統領,正是我們在奉天結識的那位張少帥的父親張大帥。

估計派這輛車過來的這個人,應該就是張少帥。

在車斗裡和我們站在一起的軍人,看年紀似乎比陳博士還要大上幾歲。

但是在我好奇地詢問之後,才得知他和我同齡。

經過進一步的聊天,我也知道了他從來沒上過學,為了吃飽飯,就在東北老家參了軍,然後跟著張大帥的軍隊,一直從東北打進了山海關以內。

他站在車斗的最外側,替陳博士和我遮擋著風和汽車行駛中揚起來的灰塵。

我從他看向我們的眼神中,彷彿看到了一些羨慕,和對知識分子的尊重。

裝著我和陳博士以及行李的卡車,一直開到了天侓火車站的站臺上才停了下來。

本以為在這裡登上火車,我就可以繼續我在中囯的行程。

但是就像我們來到天侓時,火車站的站臺上出現了不之客那樣。

等我們離開的時候,不之客再一次出現了。

……

《益世報》作為天侓最大的大報,它不光在本地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還輻射了京、唐,甚至整個華北地區。

南開大學透露出訊息,《益世報》報道了陳慕武逗留天侓這件事的第二天,遠在邶京的讀者們,也都從本地的報紙上,讀到了這則新聞。

邶京和天侓兩座城市之間相隔的其實並不遠,雖然仍是蒸汽火車時代,但只需在鐵軌上顛簸三四個小時,就能從一城抵達另外一城。

天侓出版行的《益世報》,當然也可以在當天印刷完成之後,就搭乘最早的一班火車送去邶京,讓當地的讀者在當天獲取最新鮮的第一手諮詢。

只是報館的經營者,可能是為了搶奪邶京的報紙市場,又另外在邶京開創了一個《益世報》編輯部,出版行邶京版《益世報》報紙。

兩地的《益世報》只是名字相同,偶爾共享一下從外地來的電報新聞,實質上就是兩份內容幾乎完全不一樣的報紙。

陳慕武到訪天侓這件事,在本埠可能算是個大新聞,但是放到外地可能就不算什麼,所以編輯部裡沒人覺得有必要把這件事情用電報傳遞給邶京。

因而邶京的讀者在看到這條訊息之後,都已經是第二天,而訊息來源也是從前一天天侓報紙上轉載而來的。

全國的大學都像現在的南開大學一樣,希望能邀請到陳慕武到學校裡辦講座。

作為全國最有名也是水平最高的國立大學,邶大的辦學經費是由教育部撥的,但是連著兩次直奉戰爭,打光了政府的信用和資產,連帶著邶大的經費也是飢一頓飽一頓。

到了奉系掌控整個北方局勢以後,情形就更加惡劣了。

一是不起工資,二是有傳言奉系正打算解散邶大,把全北京的國立大學,效仿巴黎大學那樣全部合併,成立新的國立邶平大學。

所以自從進了1926年,有很多教授紛紛離職,他們或南下,或去了同城當中另外的待遇更好的學校。

雖然校長蔣夢麟苦心經營,但學校的情況還是一天不如一天。

校長大人想盡辦法想要給學校找到一筆經費救濟,希望讓學校暫時渡過難關。

於是就在這個時候,蔣夢麟在報紙上看到了陳慕武到達天侓的訊息。

沒能邀請到愛因斯坦到邶大講學,一直都是邶大前任校長蔡元培心中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