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章 消失的哥本哈根

其實玻爾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打不過就加入。

在這次的科莫會議上,其他大部分參會的物理學家們,都把目光和心思投入到了陳慕武帶過來的粒子加器上,紛紛心動這種改變了核物理學展研究方向的新型實驗器材,都在考慮是不是應該花大價錢給自己所在的大學或者實驗室裡帶回去一臺,或者是看回去之後,能否根據陳慕武手下趙忠堯和考克羅夫特在《物理學年鑑》上表的論文,從蛛絲馬跡當中參透粒子加器的奧秘,自己動手仿製一臺。

只有對自己動手做實驗不怎麼感興趣的玻爾,意識到了另外一件事情。

那就是各個國家各所大學,這次來到義大利的物理學家們,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紀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帶隊,跟著他們一起來的,也都是在物理學上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績的中年人、中堅力量。

唯有自己老師盧瑟福所在的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他乾脆直接當起了甩手掌櫃,自顧自地回了紐西蘭,把在他不在劍橋期間實驗室的管理工作,以及來科莫參加會議的這一大攤子事,全都推給了自己的師弟陳慕武。

和陳慕武一樣,玻爾也是這麼一步一步走來的。

當時領完諾貝爾獎以後,由嘉士伯基金會出資在哥本哈根修建的理論物理研究所大樓在同一時間竣工,他從一個普普通通的教授,一躍成為研究所的主任。

玻爾當時完全就和陳慕武一樣,哪有絲毫的管理經驗?

研究所內的管理工作,完全就是他在摸著石頭過河。

接手初期,大大小小的笑話玻爾鬧過不少。

陳博士年紀輕輕,之前又沒有一絲一毫的管理經驗,卻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做的滴水不漏,比他自己當時要強的太多。

而且更關鍵的一點是,玻爾注意到了圍在陳慕武身邊的那批年青人。

他之所以要申請經費建設理論物理研究所,其初衷就是想要替自己的祖國丹麥,在物理學研究方面培養一些將來能夠接班的年青人。

但後來因為丹麥的人口實在是不多,對物理學感興趣的年青人也就少之又少,再加上玻爾獲得了諾貝爾獎,成為了一面插在北歐的旗幟,吸引到了很多有志於在物理學上更進一步的歐美年輕學者。

所以這就讓玻爾借坡下驢,把這間本意是為自己國家培養人才的研究所,轉變成為了物理青年學者的聚集地,為理論物理學的研究颳起了一股青春風暴。

現在問題又來了,自己的理論物理研究所全是青年人,而陳慕武身邊跟著的這些劍橋學生,同樣也都是青年人,師兄和師弟兩個人再一次撞了車。

而且如果按照平均年齡來看的話,陳慕武那邊的年青人,比自己這邊的還要再年輕一些。

只是年齡從來不是事情的藉口,年輕也並不意味著他們的物理學研究水平低。

相反在這次的科莫會議上,引起了廣大參會人員重視的兩項成果,還全都來自於卡文迪許實驗室,陳慕武和他手下的團隊。

這個團隊不斷湧現新成果,而且還充滿著年輕的活力。

在玻爾的眼中,這樣一個團隊未來對青年學者的吸引,絕對會過他的理論物理研究所。

甚至別說是未來了,就現在這個情況還不夠明顯嗎?

自己最鐘意的一個助手,還是目前德國中最天才的一個青年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他都已經被陳慕武迷得神魂顛倒,不光是去了劍橋大學之後一去不復返,就連離開劍橋回國過聖誕節和新年,1927年都已經過去了三個月,他還不肯再返回哥本哈根。

他又不像他的師兄泡利一樣,在都的柏林大學謀到了一個教授職位,回到德國妥妥就變成了一個無業遊民。

玻爾還在科莫會議上,全程都看到了海森堡和劍橋那個狄拉克,還有哥廷根大學的馮·諾依曼一起做的有關量子場論的那個宣講,那三個年青人站在臺上,在一起配合的很默契。

上述種種情況加到一起,玻爾總覺得海森堡再次回到哥本哈根跟著自己做研究這件事,似乎不太樂觀。

等他回到丹麥以後,估計就要著手嘗試招收一個新助手,或者是在研究所的那幫學生裡隨便挑一個上來,幫自己寫論文了。

理論物理研究所才輝煌了沒幾年,就被自己師弟陳慕武為的劍橋幫給抄了過去,玻爾心裡有些不是滋味。

當然比起個人的得失榮辱,玻爾這個人還是對物理學的熱愛更多更深沉一些。

他也隱隱羨慕劍橋大學這幫年青人聚在一起研究物理學的這種美好氛圍,也有些好奇他們是如何取得了這麼多的研究成果,是隻靠陳慕武一個人,還是說大家聚在一起集思廣益,共同探討。

可玻爾總不能說拋下哥本哈根的那一大攤子,再次返回劍橋加入陳慕武他們當中。

而他又不想被陳慕武越落越遠,所以思前想後,玻爾才想到了這麼一種用電報送論文的方式。

美其名曰是能夠讓哥本哈根和劍橋兩地的學術交流更加方便,但真實意圖,就是想要在第一時間就能獲得陳慕武身邊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勉強讓這兩個地方的物理學研究,處在同一水平線上。

連玻爾這個哥本哈根學派的中心人物,現在都持有這種態度,那似乎就基本上可以宣告,在上輩子很有名的“哥本哈根學派”,這輩子似乎將要不復存在,或者說連建立都不會建立,出現都不會出現了。

但玻爾心中的真實想法,沒有對陳慕武講出來。

陳慕武也就不知道,玻爾心中現在充滿了對理論物理研究所前途的悲觀想法,單純地以為自己這個師哥確實是想找到一種能用電報送物理學論文全文的方式。

然而,玻爾交給陳慕武的那幾張紙,畢竟是他在短短几天的會議程序當中所想到的,還有很多不完善,容易出問題的地方。

在陳慕武的眼中,這姑且只能算是一種tex的雛形,離後世那種非常完善而且被廣泛使用tex,更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玻爾教授,您的這個想法很有意思,但是我能看得出來,因為時間匆忙,裡面還有很多東西沒能做到最完美。

“不如這樣,給我一些時間,讓我基於您這幾張紙,對這一套論文公式符號系統做些完善,爭取能夠讓電報送時更為簡潔,但同時也更加嚴謹,不至於出現可能會引歧義的錯誤,這樣就能節省下不少因為出了差錯再次利用電報進行溝通修改的時間。”

陳慕武是一心一意地覺得,現在在電報和莫爾斯密碼的基礎上,tex的基礎版本給手搓出來沒什麼問題。

又不是利tex來做論文排版,也無需利用tikz來在論文上繪圖繪表,只不過是暫時借用裡面的公式系統,更加方便地傳送論文當中的公式和符號,這個工作量其實也算不上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