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章 我是顧家好男人

對於阿斯頓這種已經不知道測量過多少種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精確原子質量的人來說,操作質譜儀是十分輕車熟路的一件事,甚至有些誇張地說,他閉著眼睛也能做成功。

只要有粒子來源,用不了多長時間,阿斯頓就能夠測量出比較精確的質量。

時間花費的越久,所測量出來的質量數值也就越精確。

經過不到一天的時間,阿斯頓便給出了一個比較初步的質量資料,不管是氫-氘聚變生成氦-3,還是氘-氘聚變生成氚和氕,這兩個實驗的反應前後對比都出現了質量虧損,也就是說這兩個聚變反應,都是向外釋放出能量的。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劍橋的夏天實在太漫長,我們都在想著應該如何度過消暑,只有你,陳博士,才能在這個炎炎夏日裡,居然又做出來了一項學術成果。”

阿斯頓教授自內心地誇讚道。

“怎麼樣,你寫論文了沒有?如果沒寫的話,我們一起聯名寫一篇,怎麼樣?阿瑟,你有沒有反對意見?”

“我當然沒有,這實驗完全就是伱們物理學家們聚在一起做出來的東西,我對實驗的貢獻,基本上就是沒插手任何地方,全程都當一個旁觀者拉拉隊,在給你們加油助威。這篇論文如果能加上我的名字,那我肯定會對這種恩賜感激不盡的。”

愛丁頓的話語裡還是有一些陰陽怪氣,顯然他仍然對陳慕武邀請阿斯頓一起進到粒子實驗室前面而不邀請自己心存芥蒂。

“你呢,陳?”

“隨便您,阿斯頓教授。我之前沒怎麼想過把這個也寫成論文表,只是把實驗當成了研究太陽的能量來源的一個部分。

“現在太陽的奧秘還沒有解開,只是達成了一個初步成果,所以我沒寫論文,只是給《自然》雜誌那邊寄了一封快訊過去,上面寫著卡文迪許實驗室又新現了氫和氦元素的各一種同位素而已。

“不出意外的話,應該下一期的《自然》上就能見到這個報道了。”

阿斯頓點了點頭“也好,也好,這樣看來這個實驗的成功,對你來說也確實不值得寫成一篇論文。

“那我也就學著你的樣子,同樣給《自然》期刊寄過去一封簡訊好了,把我們剛剛測量的氚原子還有氦-3原子的精確質量資料公之於眾。

“看來我在1922年出版的那本《同位素》的書籍,短短五年的時間就已經落後時代,裡面的資料又要更新一次了。

“要不然就藉此機會我去聯絡一下出版方,和他們商討一下再版的事情。

“陳,你應該不會在這本書再版的時候,又現了幾種其他的新的同位素,故意給我添麻煩吧?”

阿斯頓笑著問,他這並不是一種指責,而是對這個自己喜愛的年青人的一種肯定。

“當然不會,怎麼可能。”

站在對面陪笑的陳慕武嘴上客氣著,心裡想的又是另外一回事。

他的手裡還攥著另外一個未來會有大用處的同位素,叫做碳-14。

既然阿斯頓現在已經這麼說了,有必要把這種同位素也提前公之於眾嗎?

“現在原子的質量已經測量完畢了,那我就先走一步,回去去撰寫給《自然》雜誌的那一篇快訊。

“你們兩位也要在努力研究太陽的同時別忘了休息,找時間我們一起去喝一杯!”

阿斯頓拿著他的一份實驗資料,客氣地告了辭,實驗室裡又重新回到了只有愛丁頓和陳慕武兩個人的狀態。

對陳慕武前後表現不一致的這種行為,愛丁頓的心裡當然有怨氣。

只不過因為阿斯頓成功測量出來了兩人所需要的資料,而且原子質量又能說明兩種核反應前後確實存在有質量虧損,是能夠向外釋放能量反應,似乎離解開太陽能量來源的奧秘又進了一步。

所以陳慕武之前獻的殷勤並不是沒有效果,愛丁頓心中的怒火也就跟著漸漸平息。

“陳,現在既然我們已經成功地在實驗室裡模擬了太陽當中的核反應,是不是真應該像阿斯頓教授說的那樣,把我們的實驗和結論寫成論文對外表?

“最起碼也應該透過《泰晤士報》或者是其他的報紙,把這個訊息向公眾們傳達,讓大家不再因為太陽可能會爆炸而產生恐慌情緒。”

他倒是沒忘了這個實驗一開始是因何而來的。

陳慕武部分同意愛丁頓的觀點“找個記者朋友把這個訊息傳遞出去,這件事我不反對。只是如果寫論文的話,我覺得現在還不是時候。”

“為什麼?”

“因為目前我們算是做完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氫-氘聚變生成氦-3,另一個是氘和氘之間的反應。

“這兩個反應都是向外釋放能量不假,可是太陽中的反應究竟是哪一個?

“還有就是另外一件事,這兩個反應裡面,都離不開的一種反應物,那就是氘。

“可是太陽當中大量存在的,應該是氫原子而不是氘原子。而我們在實驗室中已經驗證過了,用氫原子去轟擊氫原子,是基本上不可能聚變成氘原子的。那麼太陽中是不是存在有氘原子?如果有的話,這些氘原子又應該是從何而來的?

“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到目前為止都還沒能搞清楚。”

“沒錯,陳,你說的沒錯,”

愛丁頓點頭附和道

“剛剛你和阿斯頓教授在粒子加器前做實驗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這件事,但是想來想去都沒什麼頭緒。我們實驗室裡是做不成功兩個氫原子聚變成一個氘的反應的,那太陽裡面的氘究竟是怎麼回事?”

“其實我隱隱有一種想法,那就是氫原子和氫原子之間生的碰撞,可能並不是因為它們帶著足夠多的能量,而是透過一種量子效應。

“我們把這個效應稱之為量子隧穿效應,在去年狄拉克、奧本海默他們那些人和我一起合編的量子力學講義裡面就有關於這個效應的論述。

“利用這種量子隧穿效應,一個氫原子核能夠很輕鬆地突破另外一個氫原子核的勢壘,從而接近到另一個原子核。

“至於他們能否生聚變,這一點我就不太清楚了。

“不過對於太陽這種大體量的恆星來說,裡面有充足的反應時間和充足的氫原子,或許會有極其少量的一部分氫原子生了聚變,產生了氘原子也說不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