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1章 水能覆舟(下)

案牘後的天子一言不,微微眯著眼睛,其修長的手指毫無節奏的敲擊著面前的桌案,像是若有所思。

如若他淺薄的歷史知識沒有出錯,最終令得大明王朝轟然倒塌的"農民軍"曾先後數次被明廷擊潰,但又一次次捲土重來。

無論是"闖王"李自成,亦或者"大西王"張獻忠均有過嚮明廷"投誠",而後又反叛的經歷。

究其根本,無外乎大明百姓處境艱難,飽受當地豪商富紳及官府的壓迫,只剩下"委身從賊"這一條活路,這些心懷不軌之輩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取"兵源",繼而迅恢復元氣。

而作為穿越者的朱由檢更是清楚,造成農民起義於陝西大規模爆的原因除了當地土地兼併嚴重之外,還與詭譎多變的氣候有關。

約莫從神宗末年開始,大明的氣候便是逐漸變得有些異常起來,其中尤以陝西,山西,河南等地最為明顯。

這場生在明末的"小冰河"前後攏共持續了十數年的時間,使得本就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雪上加霜。

雪災,旱災,蝗災,瘟疫,地震,各式各樣的天災輪番登場,盡情的肆虐著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流民百姓。

眼下的當務之急,除了要儘快解決陝西當地的農民起義之外,還要趁著"小冰河"尚未完全展露其威力,儘可能的改善當地百姓生活環境,至少要給人能夠活下去的希望。

"徐卿家,你所推行的番薯,土豆等農作物能否在陝西耕種?"

良久,乾清宮暖閣的沉默再度被打破,案牘後的天子面露殷切之色,死死的盯著坐在角落處,始終沉默不語的禮部侍郎,聲音中的激動和期望溢於言表。

"回陛下,"被點到名字的禮部侍郎先是一愣,隨後便是緩緩起身,臉上倒是沒有太大的慌亂之色,默默於心裡斟酌了一番用詞之後,便是拱手回道:"若是官府大力配合,不出數年,便可活人無數。"

徐光啟很清楚天子這時候點出自己的名字所為何事,故而便是乾脆利落的直抒胸臆,沒有半點遲疑。

活人無數?

聽聞徐光啟的言語,包括內閣輔李國普在內的朝臣們都不由得自心中升起一股荒誕的感覺,這位新晉的禮部侍郎好大的口氣。

自古以來,糧食問題便猶如一團陰霾,始終籠罩在中華大地的上方,始終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縱然是在史書上大書特書的"盛世",百姓們也不過是能夠勉強果腹罷了,但在更多的時候,生活在底層的百姓們卻是連填飽肚子,都是一種奢望。

倘若糧食問題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萬世皇朝不敢說,至少為大明續命五百年,卻是不成問題...

"即刻從六部中選派能臣幹吏,攜帶番薯,土地等農作物趕赴陝西,大力推行..."

大喜過望的朱由檢沒有半點遲疑,當下便準備選派能臣幹吏趕赴陝西,全區負責於當地推行耕種此等農作物的示意。

不過還未等他將話說完,他便從身前朝臣臉上有些複雜的神色意識到了端倪所在。

一條鞭法!

自從張居正上臺並且推行一條鞭法之後,便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

此等方式雖然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但對於推行農政來說,卻是不折不扣的"攔路虎"。

畢竟相對於傳統農作物,番薯和土豆雖然畝產豐富,但在口感和味道上卻略有瑕疵,故而價格十分低廉。

若是太平年節,底層百姓們自然願意種植這種畝產豐富的農作物,但眼下陝西本就糧食減產,當地百姓們還要向官府交稅,自是無人願意耕種這價格低廉的土豆和番薯。

"戶部和吏部分別派遣吏員,會同督查院的巡按御史一道,巡視地方。"

"若是民生艱難,准予減免陝西三成賦稅。"

終究是有了一定的政治經驗,朱由檢並沒有"大包大攬"的下令免除陝西各府縣全部賦稅。

因為他知曉,此等決定非但無法給予陝西當地的百姓們些許生機,說不定還會進一步將他們推向深淵。

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下面的各級官府去嚴格實施,才能落實到普通百姓的頭上。

如今的陝西各級官府已是爛到了骨子裡,朱由檢早已不對他們抱任何希望。

"陛下聖明!"

不多時,戶部尚書畢自嚴及禮部侍郎徐光啟心悅誠服的聲音便是在暖閣中悠悠響起,二人的神色均是有些複雜,眼眸深處還夾著不加掩飾的敬畏之色。

天子的手段,愈成熟了。

"傳令西安秦王府,平涼韓王府,朕不管他們用什麼辦法,各自認領五千畝土地,用以耕種土豆及番薯。"

沒有理會身前心腹朝臣的吹捧聲,朱由檢轉而看向一旁的司禮監秉筆,語氣森嚴的叮囑了一句。

作為從國朝建立之初便傳承至今的老牌王府,西安的秦王府及平涼的韓王府定然擁有外人難以想象的鉅額土地。

尋常百姓受限於"一條鞭法",無法隨意所欲的耕種這些畝產豐富的農作物,但天然享有免稅特權的宗室們自是不用考慮這些。

如若不是知曉陝西條件艱苦,同樣分封在陝西的慶王府及肅王府待遇還不如北直隸的尋常郡王,朱由檢真想讓這兩家王府一併耕種。

"奴婢遵旨。"

見朱由檢沒有什麼要吩咐的,仍是心有餘悸的司禮監秉筆便是重重的點了點頭,聲音中滿是堅決。

雖然天子的要求有些"過分",但他作為"天子鷹犬",自然要主動為天子解憂。

一念至此,一向好脾氣的司禮監秉筆便是在心中湧現了些許狠辣,腦海中也是不由自主的浮現了"九千歲"魏忠賢的身影。

因為朱由檢從未經歷過爾虞我詐的"皇位角逐",故而自幼陪伴在其身旁的王承恩也是有些"心慈手軟",遠遠無法與歷任司禮監秉筆相提並論,更別提昔日權傾朝野的"九千歲"。

但陝西叛亂這件事卻是給王承恩敲響了警鐘,使其心態不知不覺間生了些許改變。

作為"天子鷹犬"卻是無法為天子分憂,那便沒有太大的存在價值了...

喜歡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請大家收藏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