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3章 過年了(下)

"臣等恭請聖安,吾皇萬歲萬萬歲。"

鏗鏘有力的聲音於暖閣中悠悠響起,縈繞在朱由檢的耳畔旁當中。

"諸位愛卿免禮。"

望著身前的幾位紅袍重臣,朱由檢的臉上也是露出了一抹略帶歉意的笑容,今日才剛剛正月初三,仍處於太祖規定的"休沐"當中,絕大部分官員都在家中優哉遊哉的享受著來之不易的閒暇時光。

就連前些天鬥志昂揚的御史言官們也偃旗息鼓,畢竟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

但眼下,幾位已是上了年紀的老臣們卻是硬著寒風,入宮陛見,實在是讓他有些不忍。

"謝陛下。"

又是一番行禮過後,幾位身著紅袍的老臣方才坐在提前為他們準備好的椅子上,手中也是捧上了一杯還冒著熱氣的香茗。

"陛下,微臣統管禮部,前幾日曾上書奏報宗室事務,卻不知陛下是否硃批?"

未等案牘後的朱由檢做聲,禮部侍郎徐光啟便是率先"難",一雙炯炯有神的眸子死死盯著稍顯錯愕的天子,聲音中很是急切。

聽得此話,在場的幾位緋袍臣工也是默默頷,眼中帶上了一抹徵詢之色。

雖然朝廷從未有過明文規定,但一般來說,對於臣工的奏本,不管天子是批紅亦或者留中不,都要在五日之內做出決斷。

出五日,便難免有"怠政"之嫌疑。

昔日的神宗皇帝之所以為人詬病,便是其躲在深宮的同時,對於朝臣遞上來的奏本也是視而不見,以至於大明朝開始出現官員"缺額"的情況。

最嚴重的時候,一名官員身兼數職乃是再正常不過的情況。

"朕召幾位前來,也是為了此事..."

稍稍錯愕過後,朱由檢便是反應了過來,嘴角也湧現了一抹淡笑,心道這徐光啟雖然看上去有些木訥,但關鍵時刻卻是絲毫不含糊。

畢竟在他的印象當中,敢如徐光啟這等主動找上門來的,也唯有昔日"東林黨"飽受非議的時候,自請出京的"帝師"孫承宗。

"宗室事,在歷朝歷代都是國之大事..."

說來也蹊蹺,自秦皇統一六國,建立封建王朝之後,均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生過諸如大明當下這等"宗室氾濫"的情況。

隨便說些人盡皆知的,漢朝有"推恩令",西晉有"八王之亂"導致衣冠南渡,唐朝有"武周代李",宋朝有"靖康之恥"。

唯獨大明,雖然在國朝初年便是爆了赫赫有名的"靖難之役",但僅僅是皇位生了更迭,對於分封在各地的宗室藩王們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就這樣,經過兩百餘年的傳承與更迭,如今大明宗室的人口已是達到了一個繼位恐怖的數量,用以支付這些人的俸祿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陛下,宗室藩王無人掣肘,於地方草芥人命,欺男霸女,令百姓苦不堪言。"

許是覺得天子好似有"退縮之意",禮部侍郎徐光啟便是趕忙起身,頗為急切的說道,隨後又是自懷中掏出一封奏本,一臉嚴肅的將其遞到了朱由檢的桌案之上。

"近兩日京中有傳聞,唐王世子寵愛幼子,故而一夜間將其長子長孫全部毒殺。"

"事關重大,微臣不敢擅做決斷,特報予天子知曉。"

聽得此話,朱由檢的的眉頭便是一挑,面上雖是波瀾不驚,但心中對於駱思恭的辦事效率卻是暗暗點頭。

整飭宗室,絕非想象中那般簡單,這些宗室紮根於地方兩百餘年,手中雖無兵權,但背地裡掌握的生意及掛靠的土地不知凡幾。

稍有些輕舉妄動,便會對當地百姓的正常生活造成難以想象的影響,繼而影響到大明的穩定。

基於此,唯有將這些宗室口中的"家事"變成"天下事",他這位大明天子才能有理由順應民意,繼而動手整飭。

"竟有此事?!"

好半晌,朱由檢裝作毫不知情的樣子,怒不可遏的咆哮聲也是隨之響起,令得暖閣中的幾位朝臣皆是暗暗點頭。

對於天子有如此反應,他們倒是並不感覺到意外,畢竟在昔日的"國本之爭"當中,若沒有朝臣的堅持,只怕如今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便是遠在河南洛陽的福王了。

"不僅如此,"聞聲,垂垂老矣的吏部尚書周嘉謨已是隨之起身,同樣自懷中掏出一封奏本,朗聲說道:"年關之前,山東兗州有魯藩落魄宗室前往泰興王府討要糧食無果,而後更是被其府中下人毆打致死。"

"其子也因為飢餓,活活餓死在家中!"

"據老臣所知,泰興王仗著其兄乃是魯王的緣故,於當地無惡不作,就連同藩宗室也是深受其害,實在是國之毒瘤!"

譁!

此話一出,暖閣中的氣氛便是為之一滯,於角落處伺候的宮娥內侍們均是不由自主的倒吸了一口涼氣,眼中也是湧現了些許駭色。

上一位被禮部侍郎及吏部尚書這等重臣彈劾的宗室藩王怕是還要追溯到隆慶年間的"遼王"吧。

而那位"遼王"的下場,可是不太好吶。

大明藩王欺壓百姓,早已是老生常談的問題。

早些年的時候,倒是也曾有些"正直"的大臣上書彈劾這些宗室藩王,但絕大多數都是石沉大海,毫無動靜。

有時趕上天子心情不好,自認為丟了皇家顏面的天子還會下令對這些大臣施以"廷仗"。

久而久之,朝中便逐漸沒有人願意去當這個出頭鳥了,畢竟就算將宗室藩王於當地草芥人命的罪狀報予天子知曉,那些身份尊貴的藩王們至多被不痛不癢的斥責兩句,反倒是他們還要擔著被宗室藩王報復的風險。

同樣是彈劾,同樣是"廷仗",倘若將矛頭對準天子,這些朝臣還能落個"忠直"的名聲;而將矛頭對準宗室藩王,卻要時時刻刻擔心其報復。

儘管那些冤屈無從洩的百姓們也只能忍著,但卻在心中種下了一顆仇恨的種子。

如若沒有意外,這顆仇恨的種子早晚要開花結果。

喜歡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請大家收藏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