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章 摩擦力?

第十章

聽完沈兵的辦法後,循又氣又急。

“你莫不是瘋了?”

“在車輪上綁麻繩?”

“這就是你的辦法?!”

“我道你是能改良馬車,不想卻是這麼個糊塗法子!”

“綁上麻繩又能如何?就能讓馬車行上陡坡?”

“難不成你還會作法?”

……

或許是因為來自任務與命令的雙重壓迫,循早已失去了耐性。

此時一聽到沈兵說的這麼“不靠譜”的辦法,就毫不客氣的把他訓了一通。

最後還加了句

“你若是如此空閒,就過來搭把手!”

“咱們三日不眠不休,說不定還能完成任務!”

沈兵立時就瞪大了眼睛。

“什麼?”

“三日不眠不休?”

然後心裡一急,也就不管循是否聽得懂了。

“不,師傅!你聽我說……”

“馬車之所以上不了陡坡是因為雨天路滑!”

“路滑即是地面與車輪之間的磨擦力減小,馬匹才承受不住!”

“只要我等增加車輪的粗糙程度……”

從現代物理角度考慮這個問題,許多人知道主動輪增大摩擦力有利於爬坡,於是想當然的就以為從動輪是相反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把馬車爬坡分解成靜止和爬坡……先要能停穩才能進一步往上爬。

便是人拉手板車也是如此,上坡不可能是一個衡力,需停穩後用力蹬腳上去一步,再停穩再用力蹬腳上前一步……如此反覆最終爬上陡坡。

非驅動輪增加摩擦力的好處就在於,“停穩”這階段更省力,此時摩擦力方向是與拉力同向的,也就是說可以用很小的力就能讓馬車停穩。

反之如果車輪與地面摩擦力過小,馬匹必須持續施加更大的力才能保持馬車不下滑,在這個力的基礎上再施加更大的力才能上行,顯然更費力。

正在用力推車的循哪裡會理解這些,他聽著火冒三丈,把手中馬車一放。

“閉嘴!”

“什麼磨擦力、粗糙程度!”

“我祖上三代操職木工數十年,從未聽過在車輪上綁麻繩的!”

“你到底是推還是不推?”

沈兵無奈的接過了循的位置推車。

但他還不甘心。

這怎麼能讓他甘心?

明知道只需要綁幾根麻繩就能解決的事,卻要因此“三日不眠不休”?

想了想,沈兵就一邊推著車一邊說道

“師傅,事關我等生死大事,我又哪敢兒戲?”

“合則我們都是死罪,便讓徒兒試一試又有何妨?”

“來去不過就是盞茶時間綁幾根麻繩而已!”

“萬一能成,也免了我‘炮師’百餘人累死累活倒頭來還要被問罪……”

這就是沈兵的高明之處。

先宣告一下嘗試不會浪費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