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六十五章 舂米換屯田

然後這水車舂米試驗了幾回後果然現了些問題。

比如力道不是很足,再比如舂米時不像人力舂米那麼小心,於是總會帶出些穀物出來。

不過這些問題卻很容易解決。

前者只需調整槓桿支點的位置就可以,如此一來就可以將木槌舉得更高,於是砸到石臼的力道就更大。

也好在用樣品做了下試驗,否則直接批次生產才現這個問題,那就要改上千具了。

後者要改造的就是石臼。

也就是選擇一個更大、臼沿更高的石臼,如此一來穀物雖然在裡頭被砸得四處亂濺也不會跳出臼外。

不過此法雖好卻似乎並不適合在此時折騰。

因為這樣一來就意味著百姓手中用於舂米的石臼便得盡數換過。

這做起來就難了,先得找到合適的石材,之後還得將其敲出一個坑再打磨一番。

這在工具極為落後的此時少說也要幾天時間才能製出。

於是沈兵就想了另一個方法依舊使用原有的小石臼,只不過在小石臼外鋪上一層麻布。

若是沒有麻布便用裝米用的麻袋或是舊衣也可以,總之就是將濺出的穀物重新收集再加工。如此一來就不存在浪費問題。

出於謹慎,沈兵又試過幾回,確定沒有問題之後這才開始批次生產。

生產上千具水車對沈兵來說那是小事一樁……數萬軍隊放在那,他們平時都有製作投石機等攻城器械,現在也只是在澮等木匠的指導下製作水車。

甚至其中有部份人已有製作水車的經驗。

魏國其實也不需要水車,魏國徑流眾多且灌溉水網密佈,但人對新鮮的事物天生具有好奇心,好事者知道有水車、翻車這些東西后便會嘗試著製作。

這樣的人雖然不多,但也能像澮等工匠一樣起著指導的作用。

然後數萬人分成幾批伐木、運輸、鋸木、製作……上千具水車不過兩日時間就制了出來。

沈兵將這些水車分散到壽春城的各處……這當然是要分散而非集中。

若將這些水車集中在一處,一則是會造成擁擠,二則是全城的百姓要舂米都得大老遠的將米背至集中處,若是遠的步行一來一回只怕也要大半天,還不如在家自己舂了。

而沈兵這樣根據徑流分散到各處,城內百姓便可以“就近原則”到附近的水車舂米,這才能真正達到節省勞力的目的。

舂米的規則是舂米本身不要錢,但需到監御史那登記造冊,凡舂十袋米便得屯一畝田交換。

且這屯田卻也不是白屯,而是依舊按秦律十二稅一,只不過要扣除下的糧種。

這可是天大的好事。

因為百姓只需要這麼一算

用水車舂十袋米可以省下月餘的勞力,將省下的這勞力用於屯田就已經沒損失。

而屯田又能以“十二稅一”也就是每十二便得十一的作物,那豈不是賺大了?

所以哪還不趨之若鶩?

沈兵是這麼想的。

但讓人意外的是應者卻寥寥,告示出一天也無人來舂米。

這時楊端和就找了上來。

他這段時間正忙於淮河的防禦,整天在淮河防線跑上跑下佈防……這其實是沈兵與楊端和的分工,沈兵負責壽春而楊端和所領的秦軍就負責淮河及補給線。

楊端和是看到沈兵貼出的公示才趕來的。

看到公示時他還不知道水車舂米是怎麼回事,於是當下就皺起了眉頭

“這沈兵為何如此糊塗?”

“若是能舂完十袋米,豈不是已屯完一畝地了?”

“還要與百姓交換?”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