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一十六章 引信

炮彈的研可以用“刻不容緩”這個詞來形容。

這主要是由火炮部隊的編制決定的。

如果火炮部隊像沈兵之前想的那樣小編制,也就是一門火炮只需要十幾人再配上幾匹馬就行,那是否要開威力更大的炮彈還無所謂。

一門炮十幾人,二十門炮也不過兩百多人。

如果出現緊急情況這兩百多人就由主力來掩護就可以了。

但現在一門炮的編制卻要五十人,二十門炮變成了一千人的大編制……這在行軍隊伍裡可就排成長長的一隊。

而且這些炮兵因為是運輸主力的原因必定要輕裝簡行

他們要麼負責火炮機動和操控,要麼就負責藥包和炮彈的運輸,總不能一手握著長槍一手推吧,又或者背上還揹著幾個箭壺!

能攜帶的充其量就是一把防身的青銅劍。

如果他們在途中遭到匈奴突襲呢?

那是不是一點防禦能力都沒有?

此去雖說是去攻城,但卻有一千餘里的路程且匈奴還有六萬騎軍在旁虎視耽耽。

指不準什麼時候就要與匈奴騎兵在沙漠地區懟上了。

想到這,沈兵就不再遲疑了,當下就畫了草圖交給欠去製作。

裝藥的高爆彈其實並不複雜。

這其中的難點其實是引信。

最初的高爆彈,那是直接將炮彈裝上導火索,點燃之後塞進火炮然後再點燃藥包將其射出去。

這種射方式的缺點就不用多說了。

先是太危險。

點燃導火索的炮彈在炮膛裡待,萬一出什麼狀況沒射出去呢?

比如射藥包受潮,導火索受潮,又或者導火索燃燒度較慢……那就“轟”的一聲把自己炸了。

另一個缺點,就是啞火率高。

點燃的導火索很可能在炮彈掉落地面時被砸滅了……若導火索那一面恰好正對著地面,重重的來一下就成了一顆啞彈。

於是,這幾乎就是在用炮兵的性命為代價射炮彈,而且這炮彈還至少有三分之一炸不響。

這方案不用想,馬上就被沈兵捨棄。

另一個更安全、更科學的方案就是製作木質引信。

這木質引信就是一個小指粗的長錐形小木棍,中間鏤空裝上燃燒很穩定的硬質火藥。

要使用時將其往炮彈預留的引信孔一插,不用點火直接塞進炮膛。

開炮時燃燒的藥包就會將引信點燃,然後炮彈就會飛到敵人陣地爆炸。

如果說有什麼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它必須保證引信一端背向藥包。

否則,藥包被點燃時巨大的衝擊力會將木質引信整個“塞”進炮彈裡連帶將炮彈引燃於是炸膛。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將炮彈固定在一個帶有凹槽的圓柱形木託上。

這樣製出的炮彈整體與現代的手槍子彈神似。

它實際上是滑進炮膛的,於是引信一端始終朝向另一側。

藥炮被點燃後,炮膛裡會瞬間充滿火焰,在將炮彈推出炮膛前就將引信點燃。

這種炮彈一直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還在使用。

沈兵要的就是這炮彈。

它只需要簡單的幾步

一,空心球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