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9章 殘殺

靈寶,古時名為桃林,因唐時天寶元年在函谷關附近道教文始真人尹喜的故居遺址內掘得“靈符”,以為大吉之兆,因而此地改名為靈寶。

明開國之初屬河南府,繼而改劃歸陝州管轄。

燕子山位於靈寶城東南,山高林密,古木參天,山上有一個雷震子洞,傳說當年周王伐紂之時,軍中屢建戰功的雷震子便誕生於此洞中,因而得名。

燕子山名稱的由來也是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光武劉秀率綠林軍起兵南陽,光復漢室。兩軍激戰於白河灘,劉秀兵敗,被王莽大軍追趕,一路奔逃至此。

後有追兵,前方卻被石山擋路,劉秀無路可逃,仰天長嘆,天亡我也。

忽聽天空中嘰嘰喳喳,一群燕子掠過,石山裂開,現出了一條棧道。劉秀帶著殘部跟著引路的燕子沿棧道上到山頂,進入了雷震子洞中。

這時王莽追兵已至,洞口卻落下巨石,擋住了追兵,劉秀得以從洞中其他道路逃出生天。

後來劉秀帶三萬軍在昆陽大敗王莽新軍四十二萬人,以少勝多,取得大捷。自此後一路勢如破竹,終於推翻了王莽政權,中興漢室,史書稱為“光武中興”。

光武帝劉秀登基之後,感念當年落難之時領路的神燕,於是敕封此山為燕子山,雷震子洞為燕子洞,連洞口的巨石也賜名為退兵石。

不過這一個美麗的故事在史書中從無記載,只不過是民眾之間的一個神奇的傳說而已。

因為這個傳說,加上靈寶位於長安和洛陽兩大古都之間,漢代之後燕子山著實熱鬧了一陣子,為當時的文人墨客們所追捧。

不過後來隨著改朝換代,長安不再是國都,後來更是改名為西安,燕子山也漸漸被世人遺忘,冷清了下來。

山下有一座小鎮子,住著百十來戶人家,名為燕子集,鎮子很小,只不過是供附近山裡的農夫獵戶相互做些買賣,交換一下生活必需品的。因為這裡交通不便,鮮少有外人來此,鎮子裡的都是一些常年見面的熟面孔,鎮子上甚至連酒家客棧也沒有。

田大媽在鎮口擺了一個針線攤子,替人做些縫縫補補的活計,因為她心靈手巧,頗為受人歡迎。

這一天,她的生意卻不太好。

立冬過後,山裡的天氣一日冷過一日,街上的行人也漸漸稀少,田大媽坐在攤子前,裹緊了一下身上有些單薄的棉衣,心裡在暗想著看來明天要換件厚一些的襖子出門了。

抬起頭,看了看有些西沉的太陽,心裡正在盤算著是不是要早些收攤,迎著寒風,她就看見從鎮口走進來了五個陌生人。

這五個人看起來一副風塵僕僕的樣子,騎著高頭大馬緩緩而行,不過這些馬看上去都有些疲憊,而且很髒,一定是趕了很遠的路,馬不停蹄一路來到這裡的。

這裡很少有陌生人前來,一年之中也見不到兩回,田大媽眯縫著雙眼,好奇的打量著馬上的這五個人。

他們衣服的面料很名貴,針線做工也很精細,看起來應該是江南一帶的樣式,和這裡的人穿的簡樸的服裝看上去有很大的差別,這幾個人一定很有錢。

錢大媽禁不住在想。

五人中最前面一騎馬上的一個白衣青年公子看見田大媽抖抖索索的站在攤子前盯著他們在看,於是勒住馬韁,對著田大媽笑了笑。

他的笑容很溫和,田大媽也不由自主的回報以一笑。

青年公子伸手拉緊了一下脖子上豎著的衣領,好像想要抵禦這山裡凌冽的寒風,對田大媽問道“大娘,這裡是燕子山嗎?”

田大媽有些茫然的點點頭答道“這裡是燕子集,穿過去後面就是燕子山了,幾位遠客是來這裡收山貨的嗎?”

田大媽看他們穿著富貴,又是遠道而來,興許是來收山貨的商人,便隨口這麼一猜。

這時青年公子身後的一位留著八字須,文士模樣的瘦長男子忽然面色一沉,寒聲問道“你怎麼知道我們是遠客?”

他寒著的一張臉嚇了田大媽一跳,不知道自己哪句話說錯了,有些顫巍巍的答道“這鎮子很小,鮮少有外人來,這裡的人老身大都認識,幾位這樣面生,衣著也不像是這一帶的人,所以猜了一猜。”

那八字須文士抬眼看了一下田大媽針線攤子上懸掛著的幾件簡樸的舊衣裳,面色漸緩,“唔”了一聲。

那青年公子的面色卻很和善,微笑著對田大媽問道“大娘,這鎮上的酒樓客棧什麼的在哪裡啊?”

田大媽有些木然的搖搖頭“這鎮上很少有外人,也沒有什麼酒樓客棧的,只有張老二開的一家小飯館,還有王麻子家媳婦的賣面的攤子。”

這時青年公子身後的一個滿臉橫肉,左邊臉頰有一道刀疤的漢子聞言冷哼了一聲“窮鄉僻壤,什麼鬼地方!連個歇歇腳的酒家客棧都沒有。”

青年公子回身看了他一眼,刀疤漢子立即閉上了嘴,不再吭聲了。

青年公子轉過身來用很溫柔的聲音對田大媽問道“大娘貴姓?”

田大媽伸手拂了拂被寒風吹亂了的花白的頭,答道“老身夫家姓田,這個鎮子上十戶有七八戶全都姓田,差不多都是親戚。”

青年公子聽了她的話忽然眉毛一揚,一縱身從馬上跳了下來。

他伸手撣了撣身上白色衣衫上的塵土,饒有興趣的對田大媽問道“既然這鎮子上的人大娘你全都認識,晚生倒想要向您老人家打聽一個人。”

他的聲音很溫柔,說話也很客氣,讓人聽了覺得心裡很舒服。

田大娘眨了眨眼,問道“你們不是來收山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