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1章 火燒奉天殿

蹇義看起來並不吃驚,好像這答案原本就在他意料之中,只是淡淡的說道“果然又是他,那個刑部的冷麵小子。”

他搖了搖頭說道“他父親常漫天當年任刑部總捕頭的時候,可是比鬼還要精的,想不到現在他生個兒子卻這麼蠢,老是被鄭賜那老頭子算計,盡替人家背黑鍋了。”

一旁的夏原吉忽然開口說道“要說常漫天這老頭和我們卻都是老相識了,他為人如何姑且不論,他這個兒子我倒是覺得蠻不錯的。”

“雖然起了個名字叫做常無義,其實倒是蠻忠義的。明知道上司鄭老頭老是算計他,給他下套使絆,卻從來做事兢兢業業,毫無怨言,算得上是忠誠了。”

“雖然聽說他在外辦案手段有些過於鐵腕了,甚至有傳言他為了破案草菅人命,不過據說他對於朋友倒是蠻講義氣的,雖然他的朋友並不多,但還是交上了葉楓這樣的好朋友。”

張輔這時也點點頭表示贊同“我也覺得這小子不錯,對付奸惡之徒,用一些狠辣的手段也在所難免,雖然難免遭人詬病,不過卻也可以理解。”

“如果他不是一個忠義之人的話,這鄭老頭又怎麼會幾次三番的傾盡全力的保他?這鄭老頭可是個無利不起早的主,要知道這些年常無義背的這些個黑鍋,就算夠不上殺頭,流放充軍可也夠好幾回了。”

他頗為惋惜的嘆了口氣,說道“只可惜這小子在鄭老頭的刑部當差,你說誰不想自己的手下有這麼個做事任勞任怨,又成天背黑鍋穿小鞋背得興高采烈,連一句怨言也沒有的人哪?”

兩人把常無義這麼一通誇,蹇義站在一邊歪著頭冷眼看著他們倆,半晌才說道“看看你們倆,奇了怪了,你們兩個什麼時候變得同氣連枝,異口同聲的站到一起了?”

他忽然想起了什麼,有些恍然大悟一樣的說道“我倒是忘記了,你們倆的兒子可都是和這個常無義一樣,跟葉楓是好朋友,不,是結義的兄弟吧?”

聽了這話,夏原吉和張輔的臉色俱都是一沉,冷著一雙眼盯著蹇義。

蹇義似乎知道自己失言了,趕緊有些尷尬的一笑,說道“扯遠了,扯遠了,我只不過是在想,就憑著常無義這小子,真能查出這案子背後的真相?”

張輔想了想,搖頭說道“我看有些困難,這小子身上江湖之氣頗重,我看他對付那些個江洋大盜什麼的還綽綽有餘,不過要查辦這牽扯到皇城禁軍的要案,以他的這種朝堂鬥爭經驗來看,只怕還差得遠哪!”

蹇義和夏原吉都點了點頭,對他的話深以為然。

蹇義嘆了口氣,說道“這就難怪皇上會火冒三丈,氣得跳腳了。生了這樣的大案,只怕背後還牽扯到了皇上的某些不為人知,也不能為人道的隱秘,他不著急才怪。”

夏原吉這時候忽然想起了什麼,說道“對了,說起來今晨我進宮繳旨的時候,正好迎面碰見了一個人從宮裡出來,還打了個招呼。”

蹇義問道“是誰啊?”

夏原吉有些故作神秘的說道“這個人你們是絕對猜不到的,是胡濙!”

聽了這話,蹇義和張輔都不覺皺起了眉頭“胡濙?他也回京了?”

胡濙,這個人說起來也確實很有些神秘的色彩。

傳說此人一生下來就是滿頭白,直到滿月之後色才逐漸轉黑。

他對於文史地理頗有研究,建文二年時中了進士,進入了兵部任職。

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永樂元年就把胡濙擢升為戶科都給事中,也不過是個七品的閒職小官。

可是皇上對這個胡濙卻似乎頗為信任,一直以訪查民情為由,長期派他在外尋訪暗查,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查訪些什麼,只是知道他不時會有一些密奏,都是繞開了內閣輔,直接呈送皇上御覽的,一副神秘兮兮的樣子。

於是朝野之中就開始有了一些流言,說是當年靖難之役中南京城破之時,建文帝朱允炆其實並沒有在大火之中喪生,而是在一些忠心的臣子的掩護下逃離了京城,隱藏在了民間。

而這個胡濙,其實就是奉了皇上朱棣的密旨,去往民間暗中尋訪建文的下落的密使。

一時之間,民間對於建文帝當年的生死之謎是眾說紛紜,然而奇怪的是如此大逆之言,一向敏感的皇上朱棣卻並未進行嚴厲的禁止,不免有些讓人猜不透原因。

在如今這個節骨眼上,胡濙卻忽然返京,不免讓人產生聯想,他這次回來會不會和那五百金吾衛的命案有關?

又或者,真的是與建文的行蹤下落有關?

蹇義沉思了片刻,忽然抬起頭,雙目直盯著張輔,放低了聲音,略有些遲疑的問道“那個人,真的還活著嗎?”

張輔看著面前滿面期待的蹇義,他知道蹇義所問的“那個人”,其實就是指的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登基之後,一直對於自己的這個親侄子耿耿於懷,對於自己起兵造反從他手中奪取了江山這件事,更是諱莫如深,甚至於下令史官從史書中強行抹去了“建文”這個年號,而沿襲採用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年號,以此表明他不承認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

而且他更是下令,錦衣衛和各地官府對民間實行嚴格監控,一旦有議論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全部處以大逆之罪。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野上下對於建文帝朱允炆,全都諱莫如深,不得不提及的時候,都用“那個人”來代替。

現在蹇義想要打聽的,正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之謎。

他不是第一次向張輔打聽這個問題了,而且他也只能向張輔打聽。

這不光是因為張輔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最好,不然不會走漏風聲,更重要的原因是滿朝之中,除了皇上以外,恐怕只有張輔知道那一日皇城中的真相,知道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是死是活。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帶領燕軍連戰連捷,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渡過長江,圍困了京師南京城。

建文帝朱允炆派人向燕王朱棣提出劃江而治,卻遭到朱棣的一口回絕。求和不成,他只能下令死守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