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3章 曾員外的決心

鄭和望著面前慷慨陳詞的夏原吉,不禁沉默了。

夏原吉看起來有些醉了,他所說的好像只是一些醉話。

或許他又並沒有醉,只不過是藉著酒意說出一些隱藏在心底的大實話。

然而鄭和知道,他所說的這些,全都是他的真心話。

不單單是夏原吉,恐怕朝中大多數的大臣們全都是抱著這樣相同的想法。

他們沒有一點私心,完全是為國為民計,為了江山社稷,他們並沒有錯。

然而鄭和對於他們的意見卻並不敢苟同,對此他有著完全不同的想法。

這些大人們雖然是為國為民,是為了江山社稷,然而他們的眼界畢竟太狹窄了一些。

他們都高高在上,穩坐在京城朝堂之中,他們沒有到過大海之上,沒有看到過那蒼茫茫一片,看上去無邊無際的壯闊景象。

只有在大海之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的渺小,生命的虛無,還有世界的浩瀚。

對於夏原吉這樣的大臣們而言,眼前的大明王朝的疆域,已經是他們所能認知的最為廣闊的天下了,然而對於鄭和而言,卻並不是這樣。

雖然就目前而言,遠航所至的這些遠洋諸國都還十分弱小,弱小到完全對於大明構不成威脅,甚至於令這些大人們不值一哂,可是再遠一些呢?

在這浩瀚無際的大洋的對岸,是否還有著其他更為廣闊的土地?是否還有著別的人民?是否還存在著一個強大到足以對大明王朝構成威脅,甚至於過大明王朝的國度?

即便是現在沒有,十年二十年之後呢?一百年之後呢?誰能保證不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鄭和不知道。

只不過隨著他的航行越遠,他看到的不同的土地和人民越多,這樣的想法就越突兀的出現在他的腦海之中。

這些看起來現在還很弱小的國度,它們有著各異的風土人情,有著各自不同的富饒特產,一旦它們現了自身的優勢,勵精圖治,蓬勃展起來,假以時日,成為大明王朝揮之不去的一塊心病,這絕對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會不會在遙遠大洋的彼岸,已經有了這樣的國度了?

鄭和有了這樣的擔心。

所以如今的大明王朝,決不能因為眼前的一點困難或者滿足於眼下所知的安定環境,就盲目的終止遠航計劃。

相反的,我們應該更加大力的展這一計劃,努力的去了解我們的周邊,瞭解大洋的彼岸,瞭解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我大明王朝的江山永固,帝業永祚。

然而這一切,他的這所有的擔心憂慮,卻根本沒有辦法對面前的夏原吉,或是朝中的那些大臣們,甚至是皇上本人講出來。

一旦講出來的話,會被他們譏笑為杞人憂天的吧?

人總是這樣,對於自己所未知的東西,本能的會產生一種懷疑和排斥,甚至是畏懼的心理。

在鄭和眼中,夏原吉這樣的大臣們就如同井底之蛙一般,嘰嘰喳喳頭頭是道的論述著這井底的巴掌大的地方是如何的美好,卻全然不知這井外的天地會有多麼廣闊和壯麗。

然而鄭和卻沒法告訴他們這一切,只因他們是絕對不會相信的。

他也不能也沒有資格去嘲笑和藐視他們,因為他自己也不過只是一隻扒著井口望了一眼外面的青蛙,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因而他現在所要做的就是竭盡全力的繼續推進這遠航的計劃,用事實來告訴其他人,真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用實際行動來消弭那些,將來可能威脅到大明王朝天下的隱患。

而這當其衝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搞定面前這位手握著朝廷錢袋子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大人。

在見到夏原吉之前,鄭和絕沒有想到這個整天埋於公務與賬本之中的書呆子,對於如今大明天下的局勢,竟然會有著如此精闢入微的理解和分析,也沒有想到他對於遠航計劃的反對會是如此的堅決。

很明顯,他已經仔細的看過了自己關於這一次遠航經過相關的奏摺,這當然是皇上特許他看的,他也從中得出了結論,遠洋周邊的諸國對於大明王朝毫無威脅,因而如此耗費巨資的遠航計劃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看起來,自己想要透過這次遠航一路之上的見聞來說服他的打算,現在已經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那麼就不得不換一種方法來勸服這位固執的夏大人了,雖然這是鄭和最不願意採用的一種方法。

他微笑著起身為夏原吉滿滿斟上了一杯酒,說道“想不到夏大人對於眼下的時局和各地的災民竟然如此掛懷,分析得鞭辟入裡,條條分明,實在是讓鄭某佩服不已。”

夏原吉舉杯一飲而盡,一副醉眼朦朧的樣子望著他,對於他這些拍馬屁的話似乎聞而未覺。

鄭和慢悠悠的坐回了椅子裡,拖長了聲調幽幽的說道“只不過說到,於國何益,於民何益,夏大人你以為你真的懂皇上的心思嗎?”

夏原吉愣了一下,眼中的醉意稍減,望著鄭和等著他的下文。

鄭和臉上展現出了一抹莫測高深的笑容,緩緩說道“你以為,皇上力排眾議,不惜耗費重金也要堅決推行這遠航計劃,真的只是為了那些莫須有的傳聞,什麼建文帝其實還未死,而是遠遁海外,伺機而起這樣的無稽之談?你真的相信?”

此言一出,夏原吉臉色大變。

自從朱棣登基以來,對於建文帝自焚而死一事便向來是諱莫如深的。

他甚至於改掉了史書記載之中“建文”的年號,下令建文年依舊使用太祖皇帝的“洪武”年號,似乎是想以此抹去朱允炆在位留下的痕跡,藉以證明自己承繼大統的合法性。

而對於民間,尤其是朝中大臣們,更是嚴禁談論甚至於提起“建文”二字,一旦為人偵知上告,那便是抄家滅族的大罪。

鄭和與自己素來並無交情,如今卻對自己坦然講出了“建文帝”三字,雖說此時並無旁人在場,卻也令夏原吉大吃了一驚,也對於他對自己的信任而心生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