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2章 監外歷練政事和軍管

張居正老懷大慰地笑了出來,那神情要多欣慰有多欣慰,彷彿看到了自己三四十歲還在家裡啃老的兒子終於找到了工作,激動地恨不得抱著朱翊鈞親一口。

想想他張居正以前輔佐的都是什麼皇帝,工於權術、酷愛修仙的嘉靖爺;垂拱而治、夜夜笙歌的隆慶爺。

張居正的心早就被這二位爺傷得透透的了,對皇帝這個職業再也沒有任何的幻想。

他剛剛進入朝廷時想得很好,這所謂明君就算不像秦皇漢武一樣雄才大略、精明強幹;怎麼也得像漢惠帝、漢景帝一樣足以守成,又有拿得出手的閃光點吧?

張居正今年四十八歲了,他早就不敢幻想什麼明君聖主,只要皇帝不給他添亂就心滿意足了。

相比之下朱翊鈞是多好的一個孩子,從來不給張居正惹事添亂,內帑裡的銀子隨他花,張居正上的題本看都不看直接透過,還不修仙、不當木匠、不縱情聲色。

雖然以上都不是朱翊鈞自願的,但這無礙於張居正對他“明君聖主”的評價。

現在朱翊鈞對政事感興趣、這很好,只要稍加引導,朱翊鈞很快就會成為他理想中的明君。

張居正接過朱翊鈞的題本聚精會神地看了起來,他對朱翊鈞的見解不是很感興趣,姑且把這次當作隨堂測試了,看看陛下的思想也沒有被什麼歪理邪說汙染。

張居正一開始只是漫不經心地掃視過去,後來越看越慢、簡直稱得上是字斟句酌,有的時候還要眉頭緊皺地翻到前面去對照著再看一遍。

半個時辰以後,張居正面色複雜地放下題本、深深地看了朱翊鈞一眼。

“陛下,您跟臣說句實話,這真是陛下自己寫出來的嗎?”

“有可行性嗎?”

朱翊鈞有些侷促地端正了一番自己的坐姿,他彷彿又回到了小學語文課上,那個被語文老師當面批改評價作文的噩夢。

“有,但不完全有。這一套下來吧......應付江浙的局勢是夠用了,但臣倒寧願江浙亂上一亂。”

朱翊鈞對偃州事件的看法很明確知府要抓、吏員不能放過、助紂為虐的地主豪強也要一起打!

大明的官僚體系已經腐敗到了一定程度,偃州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隱藏在冰山之下的是驚人的腐敗和怠政,已經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

就算不提對其他貪官的威懾作用,單純為了江浙這塊膏腴之地和按死浙黨,這件事都不能以抓大放小作為結局。

但這樣一來打擊面就大得離譜,如果要判流放或抄家,涉案人員和家小就高達數萬,這其中難保不會有狗急跳牆之人,大面積裁撤官員同樣會影響治安、經濟和明年的稅款。

針對這些潛在的問題,朱翊鈞在題本中提出兩點監外歷練政事、軍管。

地方缺乏維持政府運轉的官員,就從國子監中調集過量的學生先行頂上,以地方治安、繳納稅款本職工作作為考核標準,不合格走人、合格的直接任命書。

擔心地方動亂、有人狗急跳牆,從燕京抽調精銳部隊前往地方,配合著地方衙役和衛所實行嚴格的軍管和宵禁政策,把一切不穩定因素直接扼殺在搖籃裡。

然而在張居正看來,朱翊鈞這三板斧看似聲勢煊赫、不留絲毫情面,但實則卻是對更多官員的含情脈脈、眉目傳情。

監外歷練政事不是對科舉制度的改進和補充,而是在掘科舉的根來賄賂文官。

監外歷練政事看似公平,但一個只會讀四書五經考科舉的窮學生;一個有父親和家中長輩親自指導施政方案,家族直接配備幕僚團隊和資金物資,說不定還有政策上的支援。

這兩個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誰更可能贏?

科舉的弊病不是什麼新話題,現代人痛罵科舉制度的那些話早在唐宋就有人罵過了,但千百年來一朝又一朝的名臣賢相過去,科舉制反而逐漸揚光大了。

科舉制度最重要的功能不在於選賢任能,而在於公平,科舉制為傳統的中原皇朝

不管你是宰相的兒子還是街頭流浪的叫花子,必讀書目就那麼幾本書,考試範圍就那麼大。

大明的印刷技術早就經歷了許多次革新,把那些考試書目買齊花不了太多銀子的,哪怕你爹就是個平平無奇的自耕農,省吃儉用一輩子總歸能供養兒子考學的。

監外歷練政事和科舉制度、大致就相當於高考制度和快樂教育的差別,一個窮孩子要是連死讀書都卷不過富孩子,那拼“綜合素質”就真的是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監外歷練政事其實不是新鮮事,早在洪武朝時期朱元璋就實行過,據說效果相當之好,好到朱元璋一度停止了科舉,只用監外歷練政事選拔出的人才。

但朱元璋最後還是擱置了這個方法,因為他現,監外歷練政事提拔起來的幾乎全是權貴子弟。

有才能的平民想做出政績,絕大多數人在這個階段就要拜碼頭、抱朝中大佬大腿,這又催生了門閥世家和黨派之爭,朱元璋最後不得不擱置了“監外歷練政事”。

張居正浸淫官場多年,為推行改革做了無數功課,自然知道這個政策的弊病所在。

“陛下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太祖爺不用這個方法選才是有原因的。”

“先生練過拳法嗎?有時候,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

朱翊鈞也知道“監外歷練政事”的缺陷所在,可這是個慢性毒藥,沒有個幾十年的沉澱看不出效果,短期來看還能提高行政效率、拉攏官僚系統。

而高度腐化的官僚系統已經是步入後期的重症,不先解決這個問題,一切改革都是空口白說。

張居正和朱翊鈞再厲害,也不可能親自去全國清丈田畝、收繳賦稅,無論朱翊鈞是想擺爛混日子還是要銳意進去,都必須養出一批高效而忠誠的官僚。

把下面的人給餵飽了,才有人為朱翊鈞和張居正去做事,大大小小的官吏才是大明統治的基石。

話說到了這份上,張居正還是有些顧慮,這麼好的籌碼、為了查一幫貪官就全給撒出去了至於嗎?

“可就為了這麼一點小事......讓步的幅度實在太大了。”

朱翊鈞諱莫如深地笑了笑,從懷裡掏出另一封題本,題本上赫然寫著三個大字考成法。

喜歡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請大家收藏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