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8章 封建時代的徵兵模式

一旁的朱翊鈞絲毫沒有意識到趙風子複雜的眼神,比起維持自己親民仁愛的人設,他還有更要緊的事情要做。

他拍拍剛才那名潰兵的肩膀,溫和而親切地詢問道。

“你願意加入我們清君側的大業嗎?就做你之前當兵時做的那些事,但義軍的待遇會好很多。”

在接下來的一盞茶時間裡,朱翊鈞詳細地給那名降兵講了義軍每月的軍餉、伙食和紀律,並著重強調了自己不是叛軍這一點。

“我們不是叛軍,我身上有皇帝的旨意,我們是要奉旨討伐這些惡人、將權力歸還天子的。”

朱翊鈞多年鍛煉出來的口才在這一刻揮地淋漓盡致,趙風子在一旁聽得連連點頭,就是讓他精心準備個幾天,也說不出比朱翊鈞更有理有據、更有吸引力的話了。

但那名降兵猶豫了半天,最終還是吞吞吐吐地婉拒了朱翊鈞的招募。

“長......長官,我家裡還有小孩和老人要照顧......”

別看朱翊鈞話說得漂亮,誰都不是傻子,帶兵襲擊城池、襲殺官兵官差,這不是造反是什麼?

而且清君側——永樂爺當初可就是打著這個旗號殺進的南京城,把建文帝都逼得自焚了!這個旗號也就比直接造反好上一點點。

他們很恨這個腐敗的朝廷沒錯,但誰都知道、朱明的氣運還沒有斷絕,遼東大兵十幾年前來南方平叛,當時就把叛軍殺了個人頭滾滾,現在加入叛軍無異於送死。

那名潰兵身後的同伴們也飽含希望地看了過來,只要朱翊鈞放過了這個人,那他們立刻就會用幾乎一模一樣的說法跑上來求饒,傻子和走投無路的人才願意加入義軍呢!

這就是給臉不要了,朱翊鈞什麼都沒說,又拍了拍他的肩膀緩緩退開,他身後的親兵們默契地圍了上來。

為的親兵一腳把潰兵踹翻在地,四五名親兵解下背上的鳥銃作為武器,對著倒在地上的那名潰兵就是一頓拳打腳踢。

親兵們下手極為嫻熟而狠辣,他們拿著鳥槍厚重的木製槍托,劈頭蓋臉地就往地上那潰兵的腰腹、大腿和麵門砸去。

厚實的槍托鐵錘一樣砸在身上,地上那名潰兵開始還悽慘地哀嚎兩聲,後來便疼得連喊都喊不出來,只能把自己蜷縮成一團、“嘶嘶”地倒吸冷氣。

親兵們絲毫沒有手軟的跡象,見地上的降兵遲遲不肯鬆口,親兵頭領也失去了耐心。

他推開身前的兩名親兵,反手取下自己背上的鳥銃、直接一槍托猛砸在潰兵額頭上,直接把潰兵的額頭砸出了一個血淋淋的窟窿!

這些叛軍是認真的!不加入他們真的會被打死!

心裡有了這樣的念頭,潰兵再也不敢抱有任何僥倖心理、也顧不上去思考之後的利害,連忙大聲叫嚷起來。

“莫打、莫打!我願意入夥了!願意了!”

親兵們立刻停手、把地上的潰兵拉了起來,他此時已經被打得鼻青臉腫、暴露在空氣中的肌膚上滿是淤青,額頭上一個血淋淋的黑窟窿還在不住往外淌血,

朱翊鈞面色平靜地揚了揚下巴,示意親兵們拖著這個倒黴鬼繞整個佇列轉一圈,讓所有人都知道拒絕義軍招募的下場。

見了潰兵這副慘狀,剛剛還打著賣慘求饒、以此避免加入義軍的潰兵們立刻熄了心思。

被毆打的那名潰兵血流到哪裡,哪裡的潰兵們就很快安靜下來、畏畏縮縮地看著最前方的朱翊鈞,看樣子接下來的整編降兵工作能方便許多。

朱翊鈞這兩年沒在婆羅洲和呂宋之間穿梭,在幫助當地移民和土著、洋人對抗的鬥爭之中,朱翊鈞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

這裡是十六世紀,沒有民族主義的激勵、甚至沒有形成國家的概念,古人和現代人的思維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想要儘快在這個迷茫的時代拉起一支軍隊,暴力、財富和名分缺一不可,只有先讓這些人怕自己,他們才會對你提供的一切感恩戴德。

朱翊鈞轉身看向李榮山,李榮山平靜地向他躬身示意,他是個純粹的武人,思考一件事的對與錯不在他的職責之內。

“以後就這麼對待俘虜過來的明軍,先把待遇和理想說清楚、最好是讓他們自願加入。說不通就打、打不服就殺,讓他們看清楚不追隨大義的下場!”

要麼當義軍的人,要麼當義軍的死人!誰告訴過這些降兵他們有選擇的權力了?

說完這番話,朱翊鈞覺察到身後趙風子怪異的視線,一臉疑惑地扭頭看著他。

“幹嘛用這種眼神看著我,我剛剛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嗎?”

短暫的糾結過後,趙風子很快就把心中的遲疑拋到腦後。

既不縱兵擄掠、也不從民間強徵壯丁,朱翊鈞的所作所為已經仁義地不能再仁義了,再要更加仁義也就不要造反了,直接念大悲咒把敵人度了不好嗎?

“不,屬下只是在想......既然兵源和餉銀的問題解決了,義軍要怎麼解決糧食問題呢?”

所謂造反,最大的問題無過於軍事勝利,兵源,餉銀,糧草。

趙風子不懷疑義軍的戰鬥力,兵源可以透過俘虜衛所兵來補充,餉銀可以去搶士紳豪商。

唯獨糧草,六千人的軍隊需要大量補給支撐、每天消耗的糧草和肉食都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士紳和糧商們確實會囤積不少糧食,但靠搶的總不是長久之計,還是應該儘快組織民間恢復生產。

“地方官府往年都是靠士紳在村裡徵糧,但這需要大量小吏和村莊裡的地頭蛇配合,按著義軍的政策、這些人可都是要上絞刑架的。”

趙鳳子頭疼地咬咬牙,大明是經典的皇權不下縣體制,縣以下的地區幾乎完全被士紳們把持著,朝廷要收糧、募兵只能靠鄉間計程車紳配合。

這就是大明一直和士紳們相愛相殺的原因,朝廷恨那些士紳兼併土地、逃避糧餉徭役,但又必須依賴他們把人力物力收集上來,因此只能對士紳優待帶來的負面作用裝聾作啞。

但義軍的做法是把小吏和士紳們直接吊死,這樣做痛快是痛快了,但之後要怎麼管理地方呢?

“關於這個問題,你聽說過公社......我是說井田制嗎?”

喜歡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請大家收藏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