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五十四章 西軍

……

對於北伐收復燕京,种師道很不贊同,甚至很牴觸。

他重申自己的觀點,“先挑起戰爭不可勝。”、“今日之舉,譬如強盜入鄰家,我們不能救,反而又趁火打劫,與強盜分贓,怎麼可以呢?”……

為了說服趙佶放棄北伐,种師道甚至讓他的老搭檔西軍總參謀長趙隆前往東京汴梁,企圖說服趙佶、王黼、童貫。

然並卵。

這一切全都是徒勞。

馬擴之父西軍出身的馬政,早早就被趙佶派來渭州西軍統帥部傳達動員令。

在那之後,在旬日以內,趙佶又連續發出七道金牌,傳達了同樣的命令,而且語氣一次比一次嚴厲,最後一道中甚至有“屆期大軍不能開抵雄州,貽誤戎機,惟都統制种師道是問”之類的話。

金牌,也叫御前金字木牌,只有在傳遞十萬火急的軍報時,才能應用,一晝夜之間要走六百里,使人手捧金字硃紅牌,每過一個驛站,就要換匹好馬,疾馳而過,勢如電光。

朝廷在旬日之內連發七道,趙佶急於用兵的心情,可想而知。

對此,儘管不願,可种師道也不敢怠慢,急忙作了調兵遣將、緊急動員的部署。

曾經有二三十萬之眾的西軍,如今其實只剩下了十一萬。

有人可能會問,那近二十萬西軍哪去了?

前些年,童貫一直在對西夏用兵,自然有些死傷,僅統安城一戰,西軍就死傷了數萬,加上民從和役夫,死難者近十萬。

兩年前,童貫征討田虎、王慶、方臘,從西軍中,主要是環慶軍和鄜延軍兩路,抽調出來了十五萬大軍。

兩年的征戰,讓這十五萬大軍死傷了大半。

剩下的,在鎮壓了方臘起義以後,除了一小部分番兵(主要是折家軍)回到西北以外,其餘的都留駐在京西北路,也就是淮寧府(或稱陳州府),再也沒有回到西北來。

西軍能征善戰沒有錯,但西軍也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極度排外,甚至到了皇帝派去的人都融入不了其中,很有些聽調不聽宣的意思。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宋朝一貫對武將的態度,讓西軍將士很不信任朝廷。

比如,宋朝重文輕武,總讓一群不懂打仗的文臣來指揮他們這些懂打仗的武將。

再比如,西軍向來家族傳承,父傳子,子傳孫,軍隊就是西軍將士們的家、就是西軍將士們的命,怎麼能將家和命交給他們不信任的外人?

等等……

總之,朝廷不信西軍,西軍也不信朝廷。

進而就導致了,西軍有點聽調但不聽宣的意思。

對於這種事,哪個皇帝都是難以忍受的。

可宋朝偏偏還得用西軍防禦西夏,而且還得用西軍到處滅火。

所以,西軍和宋朝朝廷的這種關係,就慢慢的延續了下來。

不過這種關係雖然能延續,但並不代表皇帝不想解決。

恰巧趕上童貫抽調了一半西軍去剿田虎、王慶、方臘,又趕上這半支西軍的統帥劉延慶是西軍之中少有的“叛徒”,願意聽從趙佶和童貫的擺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