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一三章 半年總結時間

在21路的大棋盤上下棋,那無疑是非常累的。

尤其兩人彼此知根刨底,水平也算相當,更重要是兩人這次的對局態度無比端正,抱著一種近乎“探索棋道真諦”的虔誠心態來下這盤棋。

那麼這樣的棋下起了,自然就更累。

這盤棋從一開始下到終局,那又是兩天時間過去了。

“呵呵定庵兄,看來終歸是我稍遜一籌啊。”——

這盤棋是李襄屏執黑,最後是盤面7目,相較於上次老施的盤面8目,所以李襄屏才說出以上這話。

然而雖然自我感覺“稍遜一籌”吧,李襄屏卻沒有任何不滿,更不存在“鬱悶”,“失落”等負面情緒。

首先和人老施這種活了幾百年的老妖怪相比,自己“稍遜一籌”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嘛,既然內心認為可能接受,那當然不會產生什麼負面情緒。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透過一種近乎虔誠的心態下這樣一盤棋,李襄屏確實是感覺大有收穫啊,既然有了其他收穫,那他當然不會在意這種棋的勝負。

“呵呵襄屏小友客氣……對了襄屏小友,你現在有沒有感覺,咱們上次是不是有點想當然了?”

“啊?!哈哈哈定庵兄,咱們這就想到一塊去了嗎……”

畢竟是朝夕相處這麼多年了,雖然還沒有達到完完全全“心意相通”的境界,然而對於老施這話,李襄屏還是秒懂。

老施說的“想當然”,其實就是說的上次,兩人對於在21路棋盤上應該怎麼判斷勝負,當時有一種“想當然”的想法。

說具體一點,上次老施盤面8目的時候,兩人為什麼不好說那棋是老施贏了呢?這是兩人出於一種“想當然”的推理。

這個“想當然”是這樣產生的:

在正常19路棋盤上,現行圍棋規則是黑貼6目半或者是黑貼7目半,先不管這樣的貼目到底準不準確吧,暫且就以這個作為基本參照。

那好,先看小棋盤的情況:在9路小棋盤上,黑棋還能貼7目半或者6目半嗎?

這個答案非常明確:雖然不知道具體貼多少合適,然而下過圍棋的都知道,在9路棋盤上,黑棋無論如何都是貼不了這麼多的。

真要貼這麼多的話,那麼讓兩位職業棋手來下,執黑一方下10盤就要輸10盤。

再考慮11路棋盤的情況,17路棋盤的情況……

因此在19路棋盤之前,大家可以得到一個簡單推斷:隨著棋盤的擴大,那麼黑棋的貼目應該是在慢慢增加的。

兩人上次的“想當然”就是這樣產生的了:21路棋盤既然比19路棋盤還要大,那麼黑棋的貼目不是也應該隨之增加嗎?

只是到底應該增加多少合適?兩人心裡沒底,也說不清楚,所以上次老施盤面8目的時候,兩人都說不好誰勝誰負。

然而透過今天這第2盤棋,李襄屏產生一種很明顯的感悟,那就是他現在認為:這個黑棋的貼目,並非是隨著棋盤的擴大,它就一直在增加的。

貼目一定是有個界限,或者說一定有個極限值,甚至在隨著棋盤擴大的過程中,貼目可能還存在一個拐點都說不定。也就說當貼目大到一定程度後,它可能就不會再增加了,很有可能隨著棋盤繼續擴大,它反而開始慢慢減小都說不定。

關於“極限值”的問題很好理解,這裡稍微解釋一下:

圍棋中的所謂“貼目”,其實是為了抵消黑棋的先行效率,或者也可以看作是棋盤上每手棋的平均價值。

如果你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貼目的話,那問題就簡單了:既然是每手棋的平均價值,那麼這個數值可能是無窮大的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因為圍棋雖然很複雜吧,但棋盤卻是個封閉空間,這是一個有界限的封閉空間!

既然是有限空間嘛,那麼像“貼目”這種東西,那肯定是有一個極限的,不可能那樣一直大下去。

舉個直觀點的例子:假如李襄屏現在用31路棋盤和老施下棋,人家老施最後執黑領先15目,那李襄屏還好意思不承認自己輸棋嗎?

嗯,李襄屏還沒有那麼厚的臉皮,他當然是不好意思的,別說是15目了,哪怕只是10目,他也必須承認是自己輸了的——因為棋盤上每手棋的平均價值,那基本沒有可能達到10目這麼多的,無論多大的棋盤也沒有可能。

理解“極限值”的概念沒有難度,所以現在真正讓李襄屏感興趣的是:“貼目”既然不可能一直大下去,那麼它存在“拐點”嗎?如果有拐點的話,那麼這個拐點會出現在什麼地方?

它是不是就出現在,人類目前正在採用的,最標準的19路圍棋盤上面?

李襄屏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然而當他本人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第一時間就認為真相很可能就是這樣。

也就是說:假如貼目真有一個拐點話,那麼這個拐點最可能出現的地方,那恰恰就是在最標準的19路圍棋盤之上!

“定庵兄,我記得在咱們國家漢代以前,大家主要還是用17路棋盤是吧?,直到三國兩晉之後,才正式屏棄17路而採用19路,那你知道是何原因讓人做出這個取捨?”

老施笑道:“非也,其實在我華夏,17路和19路長期並存,甚至到盛唐時代,還有人用17路棋盤下棋呢,應是到了宋代以後,17路棋盤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完全由19路取而代之。”

李襄屏聽了點點頭,老施這話倒是和現代的考古發現相符,比如考古界在唐代的一些墓葬中,還真出土過一些17路的石棋盤。

不過在這個時候,李襄屏的關注重點並沒有放在這個方面,他更關注的是古人到底是出於什麼考慮,才屏棄17路而採用19路。

“定庵兄,我問的不是這個,我想知道古代先賢到底是出於何種考慮,才想到用19路棋盤替代17路?”

老施道:“很簡單呀,17路棋盤不合易理,有違天地間陰陽六合之道,被19路棋盤取代理所當然。”

李襄屏愕然:“易理?陰陽六合之道?”

“當然!襄屏小友你要知道:弈之為言,易也,小數之乎哉。弈者,交易也,自一變以至千萬變,有其不變,以通於無所不變。變之盡而臻於神,神之至而幾於化也。合乎周天,盡其變化。握幾於先,藏神於密,非通於造化之原者,未易語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