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51縣試

從彭澤縣城回來,魏廣德開始了繁忙的學習生活。

為了應對考試,即便孫夫子對魏廣德沒有多看好,也就是想讓他去學習下,長長見識,可是該練的還是要練。

之前魏廣德雖然和那些應試前輩一樣的學習,可是很多東西也是沒有接觸到的,就好像此刻他手裡拿著的一份八股文章。

也不知道透過了什麼渠道,反正魏廣德知道肯定不容易,那是現今彭澤縣尊唐庸唐繼賢在鄉試和會試做的卷子。

唐庸是廣東人,人長得不高,可以說剛來的時候還是又黑又瘦,真不像個進士。

不過被直接外派到下面的縣一級,其實也可以知道,他的殿試成績應該也不怎麼樣。

畢竟排名考前的,一般都會留京任官,最頂級的肯定是進翰林院,次一些的也會在六部觀政,然後進入中央部委工作。

雖然說伴君如伴虎,可是留在領導身邊,升官的可能也更大不是。

所以,對於這些進士們,誰不想留在京城?

但是這位唐縣尊顯然就不行,被分派到江西這裡。

不過魏廣德也不會輕看他,沒關係的是去老少邊窮,江西可是好地方,說明人家在朝廷裡應該還是有人的,不然不會到這裡來任縣令。

對於這樣名聲不顯,排名不高的進士,找到他的考試卷子自然是不容易的。

由此,魏廣德也算見識到了老師孫夫子的性格了,似乎就是個做應試教育的高手,也許這就是他總結的透過縣試到院試這一階段的方法。

收集考官的文章,瞭解他的喜好,根據喜好調整自己的文筆。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縣試作為古代科舉考試的最低階考試,應該不難,很好透過才對,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縣試,嚴格來說其實都不算朝廷認可的科舉。

在朝廷看來,鄉試其實才是有朝廷派人住持進行的考試,院試及一下的考試只是地方官員負責進行考試,所以並不會有多重視。

但是,實際上在科舉的六次考試中,縣試和府試還有院試刷下去的學子也是挺多的。

就拿剛剛孫夫子向魏廣德等幾個第一次參加縣試的學生介紹彭澤縣的縣試情況就提到,縣試三年兩屆,只有大比之年才不就行縣試,也就是會試年沒有縣試。

而每次彭澤縣的縣試,全縣參加考試的學生近千人,其中不僅有像魏廣德這樣的殷殷學子,還有皓白的老考生。

而每次縣試透過多少人呢?

五十個。

縣試只有五十個名額給他們透過。

而之後的府試也類似,千人競爭那幾十個名額。

到了院試就更激烈了,雖然經過層層選拔,剩下的都是童生,人數好似應該不多了,可是名額爭奪就更加激烈。

明朝按縣為單位,以縣的財政收入劃分為大縣小縣,不同等級的縣,可以有的秀才數量也是不定的,但基本上就是大縣的秀才名額多於小縣。

在有名額的限制下,縣裡面的秀才有多少,決定了院試透過的人數。

好吧,單說彭澤縣,按照以往的院試數量來看,每次也就是十人上下,最少的是九人,多的時候能有十二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