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358多好的機會啊

俞大猷想要戰功,以戰功恢復祖上蔭庇,決心是很大的,這從他會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的作戰計劃就可見一斑。

只是,僅僅是獻策之功還不夠,他還需要親身參與到這次交戰中,獲得最大的功勞才有機會。

所以,在李文進遲疑的時候,不止是擔心計劃的可行性,更是對領兵將領的疑慮中,俞大猷勇敢的表達了自己想要親自領兵的想法。

說實話,在他聽到俞大猷的作戰計劃時,他就覺得計劃很好,成功機率很大。

唯一的問題其實就是得勝之師的凱旋之路充滿荊棘,若不能選出一位良將帶隊,明軍的危險係數就很高了。

李文進對於大同總兵官劉漢的能力還是認可的,由劉漢帶隊偷襲板升城的話,李文進是能放心的,可是劉漢會同意這個危險的計劃嗎?何況還要他親自帶隊。

俞大猷當然也沒有問題,他已經透過多次戰爭充分的展現出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尤其是臨陣指揮能力。

在俞大猷毛遂自薦之後,李文進最後一絲顧慮也就打消了,劉漢不願意帶隊突襲,那就讓俞大猷去。

而在劉漢說出退兵之路的安全時,李文進沒有說話,因為他也不知道屆時該怎麼應對,這完全取決於指揮將領的臨場判斷。

無論多麼周密的計劃,你都無法準確判斷出戰場的位置。

撤退途中和韃子遭遇,是隨機的,完全無法預測,所以他看向俞大猷,而劉漢也不傻,看到李文進的表現也看向了俞大猷。

俞大猷這時候倒是毫不怯場,戰場他已經上過多次了,和韃子也有過交手,所以他此時信心十足的開始向劉漢講解他心目中的,對於這次作戰的預桉。

李文進不懂這些,可身為大同總兵官的劉漢應該是能聽懂的,和李文進在一起可以討論戰略性的話題,而戰術方面只能是和劉漢交流。

......

“九邊都該動一動了。”

張居正聽到魏廣德說出這句話,不由得低聲複述了一遍,隨即眉頭微挑,“何解?”

按照字面意思,魏廣德似乎是想說,調集九邊兵馬應對這次俺答汗的入侵。

好吧,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張居正就會失去對魏廣德的興趣,無他,不靠譜。

現在朝廷財政方面的窘境,作為京官的他們都應該很清楚。

調動九邊人馬,那需要海量的資源才能辦到。

錢糧,從哪裡來?

就現在,大軍駐紮所屬地域,錢糧尚且供應緊張,軍隊一旦開始調動,其中轉運的消耗是現今朝廷承擔不起的。

而且,誰不知道,打仗,當然是調集的兵馬越多越多。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個道理,他們讀書人誰不懂。

也只有少數讀書讀傻了的人才會以為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錦囊妙計”真的有用,那都是湖弄讀者的玩意兒。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確實存在,但那絕對不是主帥想要的,都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或許是因為本身實力不濟,或許是時間倉促來不及調動大軍的無奈之舉,可不是正統的用兵之道。

張居正想的那些,魏廣德可沒注意他的話容易給人誤解,這時候只是想想才繼續說道:“俺答部主力應該已經集合在宣府鎮外,戰爭一觸即,此時徵調九邊援兵肯定是來不及了。

或許也只有薊鎮和大同的人馬可以在戰時加入戰場,東邊的遼東鎮,西邊的太原鎮、延綏鎮怕都趕不及,至於更遠的那些寧夏鎮就別提了。

不過你們注意到沒有,宣府報俺答部主力盡出,這說明什麼,現在北邊的大草原上,其他邊鎮外怕都沒什麼韃子了,這個時候正是全力北進草原進行騷擾破壞的機會。

他們不是要在宣府一線作戰嗎?宣府軍在薊鎮軍協防下全力防禦,其他各鎮北上騷擾他的後方,特別是大同軍和遼東軍,完全可以東西對進,切斷俺答部的後路。”

說到這裡,魏廣德不由得有些遺憾的說道:“可惜了,北邊都是大草原,蒙古人又是依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沒有王城,否則直接奔襲他的王城。”

一陣停頓後,看著周圍眾同僚一片愕然的目光,魏廣德又有些嘆息道:“飲馬瀚海、勒石燕然、封狼居胥,多好的機會啊。”

魏廣德最後的一段話有點裝逼的意思,這時代的武將們,無不把那十二個字所代表的事兒當做為將者的最高榮譽,畢生追求。

當然,這只是他們的理想,而理想往往會敗給現實。

魏廣德話音落下之時,他就注意到其他同僚都還算好,只有張居正眼中閃現出一絲興奮的光芒,但是或許馬上就想到了什麼,又很快暗澹下來。

如果是明初的話,或許可以,那時候名將雲集,士卒也是百戰之兵,至於現在嘛,想想就好了。

涼亭裡陷入一片安靜,所有人都默然無語。

應該說,魏廣德的想法在同僚們看來有些天馬行空而又不切實際,這時候防禦都顯不足,他還在想著打出去,實在是......

而此時大明朝六部九卿全部集中到了西苑永壽宮裡,經過之前的激烈討論後,他們此刻都垂手肅立,等待著御座上的嘉靖皇帝聖裁。

之前的討論中,雖然戶部強烈抵制調動周遭大軍,可是兵部態度強硬。

其他各部雖然事不關己,但是想到俺答騎兵可能再次兵臨北京城下,也都紛紛附和兵部的意見。

那就是幾乎全盤透過了宣大總督葛縉的請求,他不僅計劃調動旗下宣大、山西軍迎戰,同時還請求薊鎮大軍協防,必要時加入戰場。

動員三鎮十餘萬人馬,每天人吃馬嚼都是天文數字,戶部自然哭窮,堅決不同意。

參與討論的不僅有內閣輔嚴嵩、次輔徐階,六部堂官,還有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和太常寺卿。

本來這樣的九卿集會是不應該有太常寺卿前來的,而應該是通政司通政使,不過正統年間開始,因為英宗年幼的緣故無法臨朝,皇權旁落內閣三楊手中,通政司的地位就急劇下降。

到現在,通政使司幾乎已經成為專門為內閣傳遞奏疏的機構,而失去了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權。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