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506罷官閒住

南贛,其實就是贛、粵、閩、湘四省交界地區,崇山峻嶺,屬於五嶺地區,這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橫亙在湖南、兩廣、江西之間。

明朝初年,這一地區地廣人稀,瘴氣瀰漫,並不適合人群居住。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情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明朝中期以後,土地兼併十分嚴重,很多老百姓喪失了土地,這導致老百姓依靠高利貸或者遷徙他地生活,遇到歉收的年份時,老百姓成為流民,有時上萬人一起拖家帶口遷徙。

南贛地區土地較多,人口較少,四省的流民逐步遷徙到南贛地區生活,改變了明朝初年地廣人稀的情況,他們為了躲避徭役聚集在此地,成為開南贛地區的主力。

這些遷徙到此地的流民白天下山種地,晚上則上山為盜賊,加上早期已經住在南贛的少數民族土著,地方治安環境相當混亂,政府在這一區域疲於應付,但是收效甚微。

老百姓逃避賦稅,使得稅收大減,聚集於此地的流民成為當地盜賊,時不時生動亂。

從弘治年間開始,為了剿滅南贛地區的流民作亂,明廷不僅調動周邊衛所,還請了廣西狼兵參戰,但面對四省邊界的流民遙相呼應,互相援助,也沒有能夠剿滅盜賊。

在這裡,動亂的種子猶豫野草般,烈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為此,明孝宗專門設定了南贛巡撫這一職務,負責剿滅當地盜賊,控制流民,恢復地方秩序,改變地方盜賊風氣。

明朝自從設立南贛以來,一直安排巡撫大員坐鎮,穩定地方,最出名的應該是王陽明任職南贛巡撫時期,他剿撫並用,打擊作惡的犯。

王陽明為了約束南贛地區的民眾,搞了一套“相約制度”,約束民眾的行為。

設定“約”以及“約長”等職務,定期聚會,共同處理地方問題,並且建立社學、書院教化當地百姓,推動了南贛地區的展。

王陽明的這一套做法為後來者做出了模板,南贛地區的形勢逐步改變,安定下來。

南贛巡撫設立之初,以“贛州為治所,兼理南安、贛州、建昌三府,及廣東之潮、惠、南雄,福建之汀州,湖廣之郴州等處捕盜事宜”。

此後該職轄區不斷盈縮變化,但大致還以贛州府、南安府為中心,其餘轄區則以“兼轄”管理。

嘉靖三十五年時,福建汀、漳二府被劃入南贛巡撫治下,不過同屬南贛和福建雙重管理。

但是,畢竟汀、漳二府長期接受福建管理,所以在出現廣東饒賊在閩地作亂後,第一時間上報的還是福建巡撫,倒是讓南贛巡撫躲過了這次災禍。

朝廷授予俞大猷的南贛副總兵一職,其實就是統帥的南贛巡撫手下的兵馬,畢竟這些人馬因長期剿賊尚保有一些戰力,但長期各自為戰,缺乏一名大將統御。

俞大猷的到來,倒是讓他們有了主心骨,在這次圍剿張璉一戰中頗有收穫。

南贛伸威城,這裡是位於江西興寧、程鄉、安遠、武平四縣之間新建的一座衛城,也是南贛副總兵的駐地,不過今日這裡再次雲集大軍準備出征。

不怪俞大猷興化府失陷這麼重大的事件,他沒有第一時間調派人馬增援,實際上在他接到調令之時,興化府已經陷落。

山高路遠,即便是他也是鞭長莫及。

而且,在剿滅烏石浦賊巢後,俞大猷就把兵馬分散,打算圍剿轄區內葉槐、李文彪及謝允樟等賊寇。

接到興化府城失陷的訊息,他第一時間下達召集令,同時請南贛巡撫籌集糧草、整備衣甲器械,等各部來到伸威城也是頗費了些時日。

到了今日,大軍集結完畢,六千餘將士將再次隨他踏足福建。

看著教軍場上烏泱泱排列整齊的兵士,俞大猷也不免心情激盪。

作為武將,雖然希望天下太平,可誰又不希望建功立業。

對於武將來說,也只有沙場才是他們爭奪功勳的地方,所以在接到興化府城失陷訊息的時候,俞大猷內心既有惋惜又有慶幸,實在是複雜難明。

站在高臺上,俞大猷大聲宣讀了來自南京兵部的調兵令。

他在臺上念,臺下數十名嗓門大計程車卒隨他大聲吶喊,目的也是為了讓臺下所有軍士都能知道,他們此次出征的原因,即便訊息在前幾日軍營中其實已經開始流傳。

之後,在俞大猷率領下,此次出征將官跟隨舉行祭祀儀式,祭祀臺上,一面旗杆上裝飾有象牙的紅底藍邊有旒軍旗迎風招展,旗中繡有日月圖桉。

紅旗心搭配藍旗邊,應對木生火。

牙旗是作為出征時的祭旗所用,“兵書曰,牙旗者,將軍之旌。謂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故云牙旗。”

“惟嘉靖四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於天威神機火雷無敵大將軍之神。唯神威勇勐厲,剛勁精強。訇雷掣雷,欻火奔風。護國庇民,厥功顯著。肅靖兇暴,寧謐封疆。遏有徵討,唯神是賴。驅鋒遣鏑,端直奇妙。萬萬中,疊貫連穿。破敵致勝,如拉枯朽。無堅不摧,無悍不滅。神其蓄銳毓靈,用之則應。特以牲品致祭。神其享之。”

俞大猷在大聲念出禡祭祝文後,身後將領和臺下將士跟隨齊聲吶喊:“無堅不摧,無悍不滅。”

“無堅不摧,無悍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