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510官僚資本

漕糧海運?

魏廣德退一步提出的僅許漕糧海運,民船全部走漕運的提法,在張居正看來,似乎還真的有一些可操作性。

最起碼,在明確民船必須走漕運的情況下,地方勢力自然因為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而不再反對漕改海一事。

大運河兩岸城鎮的繁華,當然是因為這條南北大動脈的緣故。

可是大運河的承載量還是有限的,並不是說可以供無限船隻透過。

按照制度,運河上各船閘,都是優先通行運送漕糧的船隻,之後才有那些載客民船和商船通行的份兒。

另外因為枯水期和洪水期的緣故,很多時候船隻都要被堵在河道里動彈不得。

在這段時間裡,大運河其實是處於事實上的斷航狀態。

大運河每年要向京城輸送多少糧食?

四百萬石。

主要由六省上繳這四百萬石糧食,透過大運河送入京城,其中南直隸每年交18o萬石、浙江承擔63萬石、江西則是57萬石、河南和山東各38萬石,湖廣25萬石。

這時代的大型漕船可裝糧近兩千石,但因運河水淺,一般裝糧5oo石左右,運送這四百萬石糧食需要的船隻就要上萬條之多。

當然,其中一些潛規則,如漕軍為了增加收入,私下了改裝漕船,透過加長船隻等其他方法增載入貨量,也就是漕軍夾帶南北商人貨物的方式牟利,但並不會因此就增加北運的糧食。

而大運河上總共有多少船隻?

按照魏廣德從鈔關看到收取關稅船隻的數量,估計大運河上民船在五千條上下。

這一萬五、六千條船隻,就是京杭大運河承載量的極限,也是制約南北交通最主要的原因。

別說還可以走6路,那成本至少翻一倍,這對商人們來說,無疑和要他們性命一樣艱難。

朝廷,當然只關注大運河上運來的漕糧和鈔關的關稅,至於其他,似乎並不是不可以放棄。

按照魏廣德所說,若是漕糧改海運,自然就用不到那麼多的漕船,甚至這些漕船都不能用於海運,哪怕是近海航行,似乎都不合適。

十餘萬漕軍,直接抽走其中好手參與到海運中,剩餘的或補充周邊衛所,或直接轉船戶,那些無用的漕船直接賣給商人,運河每年的疏浚和維護等費用,朝廷基本上就不用管,就可以直接向來往商船收取,兩岸以運河而生的百姓依舊可以做著自己熟悉的活計。

果然,魏廣德接下來的話和張居正的想法一致。

“朝廷只改漕糧的運輸,出售漕船為新造海船籌集銀錢,運河收取通行費用於運河疏浚......”

魏廣德吧啦吧啦一通說辭,果然是把朝廷以往每年投入在運河上的錢全部改由運河上通行的民船承擔,兩岸百姓依舊可以以運河為生。

而最重要的是,若漕糧改海,運送到京城的糧食只怕會增加不少,增加到四百五十萬到五百萬石都是有可能的。

至於海運中可能出現的損失,實際上,運河之上每年也會因各種原因生許多船難事件,因此會損失不少的漕糧,所以並不會多出許多。

魏廣德把他的想法說完,裕王並沒有第一時間表態支援,而是看向殷士譫和張居正,看他們的反映。

殷士譫還在低頭思索的時候,張居正已經擊節叫好。

“善貸的主意不錯,漕糧走海運確實可行,只是朝廷逐漸減少甚至停止對運河的投入,這個恐怕還不行。”

張居正笑道:“民船,短期內肯定是承擔不起這筆支出的,即便是所有漕糧都走海運,朝廷還是要承擔相當一部分費用。”

張居正很清楚,運河的維持費用奇高,絕對不是萬餘條民船所能承擔的起。

當然,這其中虛報數字巨大,而這筆支出,之前歷朝歷代都是有朝廷來承擔,這也是漕運衙門如此強勢的原因。

太有油水,所以他們有巨大的財力,增加他們在朝廷當中的話語權。

“不過,確實如此,兩相比較,朝廷雖然依舊要投下大筆銀錢在運河之上,而是肯定會比當下好許多。”

張居正最後還是公開支援起魏廣德來。

“若現在,把剛才善貸所言寫成奏疏上奏,父皇那裡會不會得到透過?”

雖然沒有得到殷士譫的意見,不過魏廣德提出,張居正支援,那至少在王府裡,支援的力量就很大的。

裕王不認為張居正很笨,恰恰相反,這個人很聰明,否則徐階斷不會選擇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殷士譫的態度,其實已經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