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778刑部大牢

“那我們一起去還是分開,單獨向陛下求情?”

殷士譫開口說道。

“我看還是分開去,這樣即便第一次被陛下拒絕,我們還有機會繼續求情。”

魏廣德開口說道:“而且,昨日李公公捱了八十杖,就被關進大牢裡,我還想著和你們商量後,找郎中去大牢裡看看,上點藥。”

陳以勤點點頭,說道:“善貸說的有道理,我們得抓緊時間,一會兒我就去求見陛下,給李公公求情,你們就去大牢裡看人。

有兩位閣老出面,就算求情不成,有你們的面子,李公公在牢裡也不會受太大的罪。”

牢獄那個地方,最講究的就是犯人有沒有背景。

有背景有關係的,獄卒就不敢為難,還會好生伺候著,一是怕關押的時候把人得罪了,最後脫罪報復,二則是有人在外面,照顧好了還能有點紅包福利。

畢竟人在裡面關著,可人家伺候的好,你不得表示表示。

而對於那種死定的人,獄卒的態度可就不同了,別說你在外面是多大的官,進去了,就不會再把你當人看。

得罪皇帝,不死也要脫層皮。

所以魏廣德提起這茬,陳以勤就覺得此事不能再拖,時間長了擔心李芳受不了,死在牢裡。

要知道,內廷的廷杖很有講究,雖然陳矩在字條上說了,李芳還有口氣,沒有被當場打死,可背不住騰祥那幫人背後再使壞。

李芳也是,得罪的人太多了,基本上皇帝身邊說得上話的人都得罪了。

平白無故擋人家財路幹嘛?

官員們,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正義凜然,可一樣會暗中動手動腳,扒拉一些銀子,這已經是潛規則。

想以一己之力阻止這種行為,無疑於螳臂當車。

魏廣德自問,覺得幹不出來。

甚至有時候,他還得和光同塵,大家都放放心心的貪,不然容易被孤立。

就好比當初抄錄《永樂大典,他就扣下一筆銀子。

他缺這個嗎?

不缺,可不得不拿。

就算是張居正,也是拿了這銀子的,而且張居正入仕時間比他還早,當初國子監的時候,和高拱也沒少拿潛規則的銀子。

比如那些想送人入國子監的,就算資格都齊了,國子監收予不收,還不是下面負責考核的教諭一句話。

教諭怎麼點頭,就得看向國子監的孝敬。

而這個銀子,他一個人也吞不下,名單要報給張居正、高拱,少了銀子也辦不成事兒。

其中的任何環節要是有差,那就是壞了規矩,就會被周遭同僚排斥。

就當下的風氣已然成型,哪裡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這樣的官場環境,實際上到了後世依舊存在。

很多人以為明朝官員透過漂沒貪汙,都是自己把錢吞進自己口袋,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漂沒的銀子,實際上是在衙門的小金庫裡,然後按照規矩給衙門裡的官員。

這樣,大家才會對此守口如瓶,因為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要是一個人得利,而其他人沒有,那你就是貪墨。

明朝也反腐敗,反的其實就是吃獨食這些官兒。

還有對朝廷下方的銀子,官場上按照品級大小層層剋扣,比如軍餉,比如救災銀子,後世也依然存在。

官場上的失敗者是誰?

就是不守規矩的人。

他們用權利交換銀子,但是卻沒有走小金庫,而是自己拿了。

衙門裡沒有笨蛋,若是給有權有勢的人辦事,沒銀子拿好說,可要是為非權貴辦事,沒銀子,那大家心裡就有數了。

李芳就是栽在正直上,出淤泥而不染何其難。

接下來,殷士譫和魏廣德又絞盡腦汁想了許多理由,希望陳以勤能以此打動隆慶皇帝,放李芳一馬。

等這邊想好,陳以勤就起身入宮求情,而魏廣德和殷士譫則也跟著出了內閣,前往刑部大牢。

這會兒的功夫,他們已經打聽清楚了,昨晚杖責後,今兒一大早就送進了刑部大牢,看樣子皇帝是打算用外廷給李芳定罪。

其實對於內廷的人,自己就可以判決,是不需要走刑部的。

隆慶皇帝這麼做,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給李芳留下一線生機。

反正魏廣德和殷士譫也猜不出來,找到郎中就直接奔刑部大牢去了。

京城的天牢,一般說的是錦衣衛北鎮撫司詔獄,可其實大部分犯事的都是被關進刑部大牢,所以很多時候,民間百姓說的天牢,也包括了刑部大牢。

這裡,是朝廷等級最高的牢房。

等級高不等於待遇高,實際上以魏廣德的看法,貌似刑部大牢還不如北鎮撫司詔獄。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