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938農植所

“那師傅現在是否想建立這樣的衙門?”

朱翊鈞忽然問道,好像他很感興趣似的。

看到魏廣德看向他,小皇帝一笑就繼續說道:“朕覺得師傅的這個對策是對的,朝廷需要這樣的衙門。

朝廷天天說重農,但除了興修水利外,似乎也沒其他作為。

這些年天災不斷,朕覺得得重視,特別是師傅說這東西適合西北和多山地區,我大明這樣的地方好像還很多。

嗯,很有必要。”

朱翊鈞這會兒板著臉,一本正經的說道,不過配上那張小孩的面容,讓魏廣德多少感覺到一絲喜感。

“只要師傅上奏,朕一定會批紅準了這個奏本的。”

最後,朱翊鈞又認真的說道。

他感覺師傅是在為朝廷著想,才會提到這個事兒。

特別今日之事,只是因為好玩,他其實只是想作弄下師傅,結果師傅看到這種從未見過的食物就產生了興趣,要了解這種作物的生長環境,這才是一心為朝廷辦事的態度。

雖然御麥是應對旱情和多山地區的植物,現在朝廷頭疼的是水害,可以前朝廷也沒少面對旱情一籌莫展。

若是有了這種作物,在旱情時就可以及時讓各地讓農民改種這類不需要太多水澆灌的作物,地裡的收成也會高起來,老百姓就能活命了。

這個主兒,朱翊鈞認為自己能做,母后應該也不會反對才是。

“陛下重視農桑,臣在這裡代天下百姓謝陛下。

不過朝廷制定政策,需要全方面考慮,不能因個人喜好就制定,所以此事臣下來會和內閣其他輔臣商議一番。

此事,還需要戶部和工部的協助,所以臣這裡還不能做出決定。”

魏廣德開口說道。

“好,魏師傅下去和內閣及戶部、工部商議,也把朕的意思說下。

都說農業興,則民富國強,農業廢,則民窮國弱,朕覺得師傅的建議很好,這才是體現朝廷重視農業的表現。

特別是這御麥,可以試著在全大明推廣,以前山地是沒什麼產出的,主要是沒有好的作物。

既然魏師傅現了這種作物的生長特點適合在山地推廣,我想生活在山地的百姓應該因此受益了。”

小皇帝這會兒很興奮,他不懂為什麼魏廣德要說先要和戶部、工部商量,朝廷要做,不是他下道旨意就可以的嗎?

但是,小皇帝朱翊鈞還是知道,魏師傅說的應該就不會錯。

另外,朱翊鈞還從剛才對話裡知道了,御麥這種植物適合種植在山區,以後大明的糧食將不再只是平原上能夠耕種,山地也可以利用,也會有產出。

“對了師傅,這個衙門,師傅覺得應該叫什麼名字好?掛在那個衙門下?”

雖然魏廣德說要回去商議,但他不覺得張居正會反對,因為這是利國利民的政策。

現在他好奇,魏廣德會把這個新衙門叫什麼。

“專門展農業的衙門,臣以為叫農植所,掛在工部之下,在全國十三道各建一處或多處,選擇有代表性的官田劃入其中,專門種植、培育抗旱抗澇作物,尋找新的,可食用的作物。”

魏廣德開口說道。

其實,一開始魏廣德是想說“農科院”的,這個單位在後世也是鼎鼎大名,畢竟培育出養活十四億人口的雜交水稻,否則後世的中國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就會很頭疼。

要知道,那會兒優良的水稻畝產可達千斤,而現在大明南方的良田,水稻能畝產四百斤都是豐收年了,尋常不過百斤,這是多大的差距。

說到這裡,魏廣德又指指下面那兩個花匠說道:“他們已經熟悉了御麥的種植,一旦這個新衙門建立,也要從西苑調入農植所當差,負責照顧御麥。

他們要擔負起準備大批御麥種子的工作,待各地分所建成,就要及時把御麥種子送過去,還需要他們指導各地載重。”

魏廣德可不會只在京城建一個種植基地,在他的考慮中,大明朝十三省都要建這樣的種植基地,實驗種植新作物,尋找種植技巧。

畢竟,植物的適應性很重要,南方的作物在北方就很難栽種,同理,北方的亦然。

御麥雖說在西苑種的極好,但是否真的能就此在其他地方推廣,魏廣德也不是很有信心。

他是知道的,後世玉米種子就要很多品種,複雜的很,反正他是不懂的。

每個地方都有適合的種子品種,要是拿錯了,收成就會減少甚至絕少,所以他必須考慮到這些,避免官府推廣下去,結果種不活,善政也就變成惡政,倒黴的是老百姓。

現在各地圈官田試種,成功了再推廣,也可以利用官田預先準備好各地推廣所需的種子。

慎重,朝廷制定政策先是要慎重,不能拍腦殼就隨便定下來。

從文華殿出來,魏廣德回到內閣,手裡還拿著幾顆成熟的玉米,這是要給張居正他們看的實物。

單單靠嘴巴說太麻煩,魏廣德就直接要了幾顆玉米果實,讓張居正和呂調陽看到實物,知道所謂的御麥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然後在內閣架起一口鍋煮熟,讓大家吃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