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2章 燈滅之九五

殿下

正文第二九二章

除榮烺坐車,諸人皆是騎馬。

御史臺就在皇城外,進宮很快。

議事地點在萬壽宮。

鄭太后居正殿玉榻,榮晟帝在左側斜下方的位子上,顏相等已從內閣過來。榮綿榮烺一同進入,方李程三人跟隨在後,顏姑娘幾人不能進入,侯在外面。

榮綿大婚後已正式議政,他習慣性坐在父親身畔的位子。宮人為榮烺搬來一張圓凳,方在榮綿相對的、鄭太后的右下首位置上。

河南巡撫的奏章在幾人手裡重新傳閱了一遍,奏章寫的非常清楚。是河南那些將田投到趙家的百姓,要求將田產歸還他們,不然他們將失去生計,不知要如何過活。

因為巡撫府外面的百姓多達萬人,河南官員一旦動用官兵會直接導致事件失控,釀成激變,巡撫、按察使、知府,不得不與百姓代表進行談判。

榮烺視線移至奏章最末,這是一封聯名奏對。

這個河南巡撫不光是廢物,簡直連半點擔當都沒有。

榮烺將奏章遞給方御史。

待看過一遍,鄭太后問,“都說說吧,要如何處置?”

顏相看向三司主官,“上一封河南府是奏章,是三司應對的。今日之事,也因趙家案而起,三司可有應對之法。”

方御史道,“既然是河南巡撫、按察使、知府的共同判斷,也是百姓的強烈要求,趙家案要處置,也不能讓百姓沒了活路,流離失所。只要百姓提供投田證據,官府會以百姓的意願為先。”

程御史道,“如果沒有投田的證據,提供租賃契約,買賣不破租賃。田產依舊如契約所言,繼續租給百姓。”

李尚書道,“當時河南有擠兌之事,派一隊帝都兵馬過去相助就好了。亡羊補牢吧,臣看河南不大安穩,娘娘、陛下,不若著兵馬過去幫助河南維繫治安。”

秦寺卿以三司之一的身份參加御前會議,他從政經驗不及前面三位大佬,也有外任官經驗,說,“只要百姓得到田地,此圍應立刻能解。”

李尚書道,“但依律,這些投田百姓,亦有罪責在身。趙家案尚未處置,先答應他們的條件,以後類似案情,難道都依此例而判麼?”

程御史道,“有投田證據,按例也要退回田地,再行處置,或罰金或罰役,盜稅千兩以上方會判刑。沒投田證據,田產即便歸屬有變動,也要以先時籤的租賃契約為先。這並無違背律令之處。”

李尚書問,“誰去主持此事?”

方御史上稟,“河南巡撫有失機變,先是擠兌,後又遭圍困,臣請陛下著副都御史韓澄為欽使,全權料理此事。”

李尚書說,“刑部侍郎亦可一同趕赴河南,協理此事。”

不論副都御史還是刑部侍郎,官都比大理寺卿要高。秦寺卿簡直無語,乾脆不參與御史臺刑部之爭,直接說,“大理寺人手緊張,只能負責帝都這邊的案件。”

顏相幾人也贊成派欽使赴河南之事,河南巡撫是真無能,再叫他幹下去,還不知會弄出什麼事。

只是,是由御史臺副都御史為欽使,還是刑部侍郎為欽使,內閣亦有爭議。

齊尚書說,“按察使不就隸屬都察院麼?你們都察院倒是謙虛,說河南巡撫是廢物,我看河南按察使也沒哪兒比巡撫強,哼,他們不聯名上摺子麼。半斤八兩。還不如讓刑部去,更叫人放心。”

史太傅就事論事,“趙家案是程御史揭開的,自然是御史臺最熟悉情況,按察使雖有疏漏,派個沒疏漏的去就行了。”

明顯史太傅更傾向御史臺。

吏部徐尚書道,“不只是巡撫、按察使,河南將軍領兵是做什麼吃的?百姓圍堵巡撫府前,河南將軍難道一絲不聞?最終釀出此事,非一人一官之無能。”

兵部黎尚書道,“帝都派哪支兵馬過去。軍銜最好高些,起碼得壓得住河南將軍。”

顏相道,“著禁衛吧。禁衛久在帝都,與河南當地關連不大。且禁衛兵強馬壯,出行方便。三千禁衛足夠。”

禁衛軍這個提議,沒人反對。

榮晟帝與母親商議欽使人選,鄭太后看向長孫,“阿綿,你以為誰更合適?”

榮綿一直在聽大家的討論,聞言答道,“孫兒認為不論副都御史還是刑部侍郎,都是處理案子經驗豐富的人。孫兒更擔心的是,帝都官員到地方辦案,必然要得到地方官的援助。剛剛聽幾位大人討論,孫兒有些不放心巡撫、按察使他們。”

顏相溫聲解釋,“大殿下,這就是要派禁軍協助欽使的原因。”

榮綿憂心忡忡,“河南官員應該很擔心朝廷對他們的處置吧。他們定然非常不安,我覺著應該派一位擅安撫的欽使過去。”

榮烺一邊眉毛微微吊起。

如趙家這樣的大案必然會牽連到地方官,趙家案結束時,不知有多少河南官員落馬問罪。這是必然的。

面對這樣的局面,要如何應對?

皇家要如何應對大範圍的官員失職?如何選派出合適的官員處理此事?

審案有三司,重要選官必需皇家自己來。

榮烺抿了抿唇角,就聽齊尚書道,“我記得刑部左侍郎是位性情溫厚的官員。”

“至於御史臺,不是臣率直,天下皆知御史臺鬼神辟易的個性。他們查案是一把好手,不見得適於安撫百姓。”齊尚書似笑非笑的瞥了方程兩位都御史一眼。

這話得到史太傅的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