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兩百一十四章 風雨夜行

陳平安沒有像鯤船上那般謹小慎微,時時刻刻,刻意加重行走之時的腳步動靜,一來是陳平安在竹樓練拳之後,明白一個道理,心絃需要鬆弛有度。二來行駛於雲海的鯤船,和鯤船下邊的國土山河,天壤之別,陳平安不需要太過小心,便是尋常的三境武夫,單槍匹馬遊歷行走於一國疆域,都不會有太大威脅,最後,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陳平安對道士張山很放心,這種一見如故的感覺,陳平安極為信賴,就像之前看到站在學塾外的齊先生,站在李氏家門口的李希聖。

陳平安相信自己的直覺。

隨著兩人一起逢山過山遇水涉水,很快就過去兩旬時光,一路上順風順水,並無波折,陳平安和年輕道士也愈關係親近,陳平安會毫不掩飾地修行六步走樁,停步休憩的間隙就會練習劍爐,而道士張山修行的竟然是五雷之法,因為林守一和目盲道人的緣故,陳平安對此並不陌生,張山經常擺出奇怪姿勢,金雞獨立,以手握拳重擊腹部某處氣府,出極有規矩的呼嘯之聲,或是手肘彎曲、手指抵住脖頸經脈,另一隻手,雙指併攏作劍,閉緊嘴巴,腹如雷鳴,出悶悶的噫籲聲調。

這是陳平安第一次遇到對待修行,孜孜不倦,比起自己練拳絲毫不差的人物。

這恐怕也是兩人能夠一直結伴南下的關鍵所在。

都吃得苦,還能夠樂在其中。

偶爾夜幕降臨,兩人尋找到一處遮風擋雨的住處,或古廟或山洞,燃起篝火,年輕道士會跟陳平安說俱蘆洲劍修的厲害,說那邊道士的受人白眼,同樣是一件法寶靈器,劍修出手購買,十文小雪錢就能買走,道士去買,可能就要出雙倍價格,性情溫和的年輕道士,說到這裡的時候,才會破天荒露出憤憤不平的神色,說以後若是可以的話,他一定要改改這些規矩。

年輕道士之前確定陳平安是練武之人後,其實百思不得其解,若說練氣修仙,是天底下最大的銷金窟,那麼習武就是當之無愧的第二,一樣是要吃掉金銀無數。他張山自打下山之後,就沒過上一天舒服日子,偶有所得,都在百般權衡之後,換成了一張張能夠傍身保命的符籙、一兩件最適合降妖除魔的法器,就好比最簡單的一張神行符,能夠幫助年輕道士在遭遇大妖的險峻時刻,快脫離戰場,去往幾里地外,就要耗費張山三十文雪花錢,一文雪花錢,最少價值百兩紋銀,這意味著張山在市井百姓人家,要靠著自己本事掙來最最少三千兩銀子,才能買到一張神行符。

可是年輕道人三境修為,在山上劍修、山下劍客多如牛毛的俱蘆洲,一路艱辛南下,靠著一次次蹩腳的降妖除魔,降的妖,其實都是頑劣精怪居多,除的魔,更是未開靈智的荒冢鬼物罷了,賺錢賺得殊為不易,有些時候遇上個實力強悍的二境妖魅,年輕道人說不定還要倒貼一些家底進去,真正賺錢的大頭,還是水6道場和紅白喜事,尤其是一些個需要大量道士充數的醮會,來錢最快最容易,只可惜這類好事,可遇不可求。

於是張山聽聞寶瓶洲崇尚道教之後,不比俱蘆洲這麼瞧不起道人,便想著跨洲南下,來這邊看看能否有些機緣,結果登船沒多久,就差點餓死,這讓年輕道人對此次寶瓶洲之行,心頭充滿了陰霾。

古榆國疆域不大,兩人很快過了邊境線,來到綵衣國境內,夜間趕路,突逢暴雨,奇怪的是,兩人進入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脈後,走了十幾裡山路,四周都沒有一處適宜躲雨的地方,怪石嶙峋,多裸露石崖,而且山上偶有大樹,也多枯死,一些難得帶有綠意的樹木,也遠遠稱不上枝繁葉茂,所以黃豆大小的雨點砸在兩人身上,連綿不絕,能夠砸得讓人腦袋悶,陳平安在落魄山竹樓內,武夫三境錘鍊得堪稱變態,當然面不改色心不跳,可是道士張山躋身三境沒多久,練氣士的體魄堅韌程度,本就天生不如同境的純粹武夫,而且他的三境底子,打得一般,所以年輕道人臉色慘白,嘴唇鐵青,陳平安知道再熬下去,張山就算撐過今晚雨夜,明天恐怕就會一病不起。

陳平安停下腳步,拍了拍張山的肩膀,大聲告訴張山在原地不動,儘量保持平穩呼吸,他去加快步子,獨自去找找出路,不管有如結果,一炷香之內,肯定會回來找他。張山愣了愣,被滂沱大雨砸得有些暈乎的年輕道人,嘴唇微動,嗓音細若蚊蠅,大雨時分,饒是陳平安都沒有聽清楚他在說什麼,只是眼見著張山身體愈孱弱,不能繼續這麼給大雨砸下去,陳平安便不再猶豫,朝他露出一個笑臉,轉身快步前行。

年輕道士盤腿而坐,開始竭力抵抗刺骨寒意。

練氣士的下五境,被稱為登山五境,牽引人體之外的天地元氣,來澆築、砥礪人體的皮肉筋骨血。第一、二境為銅皮境和草根境,能夠讓練氣士肌膚堅韌,血氣旺盛,照理來說,一場暴雨而已,哪怕再大,躋身第三境柳筋境的年輕道人,已經能夠引氣淬鍊筋骨,但是這位揹負桃木劍的龍虎山外家弟子,走的是道教符籙派的路數,更重外物,例如神行符、桃木劍這類法器,肉身錘鍊的成效,並不出色,再者這場春雨,太過急驟且“陰沉”,使得年輕道士在不知不覺之間,體內真氣消耗極快。

臉色雪白的年輕道人視線模糊,在糾結要不要摘下行囊,從瓷瓶裡掏出一顆補氣的丹藥,但是一顆名為“回陽”的丹藥,品相再差,也是實打實的一文雪花錢,年輕道人哪裡捨得,便咬牙苦苦堅持,希冀著那個少年武夫能夠早去早回,並且成功尋見一處躲雨的地方。

到了山上,某些時候就要受得山上苦。

這一點,龍泉小鎮的妖物就是例子,市井百姓渾然不覺,阮邛的鑄劍聲勢,卻會讓它們****。

陳平安在快走出半里地外,不再隱藏三境修為,急前衝。

當他看到前方一棵僅剩枯枝的大樹,幾步助跑,就踩著樹幹一串向上踩蹬,抓住一根腐朽枝丫,輕輕一拽,身形飄起,枝丫崩折墜地,陳平安卻已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站在了大樹高處,伸手遮在額頭,舉目眺望,不見燈火,盡頭處卻有一座不高的小山頭,陳平安輕輕躍起,雙腳在樹幹上猛然一踹,借勢飛掠而去,身後大樹轟然倒地。

身體傾斜向下,如同一枝箭矢竄出的陳平安落地後,伸手一掌拍在泥水四濺的地面上,整個人向前凌空翻滾,雙腳落地的同時,就腳尖一點,貓腰前衝,靈活至極,很快來到那座小山頭,登頂之後,視野開闊,但是仍然沒能瞧見哪怕一點燈火,這讓陳平安感到有些麻煩,實在不行,就只能在回去的路上,臨時劈砍樹木,搭建出一座粗糙帳篷了,但是看那張山的神態氣色,哪怕躲在帳篷裡,一旦燃不起篝火,多半還是會風寒侵體,著涼生病。

陳平安其實心底也有些納悶,這一大片低矮逶迤的山脈,確實透著些古怪,他走過的山水也不算少了,還真沒有這麼給人枯萎敗壞之感的地方,若是陰氣森森的荒冢墳塋之間,如此荒涼也就罷了,可怎的這麼場大雨都下得比別處寒冷?

就在陳平安打算返身去尋找年輕道士的時候,突然現眼力窮盡之處,依稀出現了一點光亮,在朝北方緩緩移動,光亮在雨幕中微微搖晃,如一葉扁舟在驚濤駭浪中起伏,隨時都會翻船熄滅。陳平安想了想,記住那點燈火的行前方向,迅轉身,原路返回,找到了搖搖欲墜的年輕道人,攙扶起他,說前方有人同樣在趕夜路,看看能否匯合,若是當地人氏,說不定會知道躲雨的地方。

年輕道士精神一振,陳平安二話不說背起他,飛奔前去。

陳平安揹著槐木劍匣,同時揹著一個揹著桃木劍的年輕道人,在雨夜中撒腿狂奔,翻山過嶺,如履平地。

隨著年輕道士越來越昏昏欲睡,那粒燈火越來越亮堂。

陳平安稍稍放緩度,抬頭望去,他一直在觀察那邊的情景,大雨之中,同樣是兩人結伴而行,書生模樣的兩個年輕人,揹負書箱,一人撐大傘,一人持火把,雖然跟陳平安他們一樣落魄不堪,但是比起年輕道人的慘淡,兩位儒衫讀書人面帶笑意,在談著什麼,似乎都不覺得風雨阻路,是什麼苦事,反而是一件值得開心的幸運事。

兩人好像都沒有察覺到陳平安的悄悄靠近。

這也讓陳平安微微放心,風雨夜裡的荒郊野嶺,事出無常必有妖,一旦遭遇不測,又不能丟開背上的道士,必然是一場苦戰。

陳平安在隔著一段距離處,用寶瓶洲雅言大聲喊話。

兩位讀書人沒有聽到,繼續前行。

陳平安又一次鬆了口氣,哪怕是練氣士或是山野妖物,道行都不會高了,當然前期是對方沒有故意藏拙。

直到距離十數步外,兩個儒衫年輕人才現陳平安。

他們趕緊停步,對陳平安趕緊招手,一番交談後,看著年輕道人的慘白臉色,其中一位綵衣國的讀書人指向一處,安慰道“我生平喜好遊山玩水,經常獨自負笈遠行,記得此處人煙荒蕪,但是約莫三四里外,有一處宅院,極有可能是隱士所建,我與劉兄此行正是前往此處,你們不妨與我們同行。”

另外撐傘的一位讀書人苦笑道“我們原本在一里地外的山坡露宿,哪裡想到會下這麼大一場暴雨,如果不是楚兄曉得路途,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陳平安連忙道謝。

兩位萍水相逢的讀書人,一人幫著撐傘在年前道人頭頂,自己淋雨,凍得瑟瑟抖。

原本手持火把的讀書人臉色黯然,因為沒了雨傘遮擋之後,哪怕火把使用的油,不是凡物,仍是在大雨潑灑之下,給熄滅了,實在捨不得丟棄,便捧在懷裡。

讀書人只能靠著一次次閃電雷鳴的光照,憑藉記憶艱難前行。

還真被他們找到了一座宅院。

像是州郡之城裡的殷實門戶,雖有石獅坐鎮大門,但是顯得小巧不大氣,只是不知為何,即無懸掛春聯,也無張貼門神。

總算還能有個簷下躲雨的喘息機會。

收起雨傘的讀書人趕緊使勁敲門,顧不得禮數不禮數了。

結果許久之後,大門才吱吱呀呀開啟,剛好天空一道閃電劈亮夜幕,露出一張枯槁恐怖的蒼老臉龐。

嚇得讀書人一個踉蹌,差點向後跌倒。

突如其來的那張老嫗臉龐,在驟然而亮的雨幕之中,別說是膽氣不壯的讀書人,就連見多了山水神怪的陳平安都嚇了一跳。

眾人只覺得宅院之內,未必比外邊的風雨天地來得安生溫暖了。

而降妖除魔一事最內行的道士張山,已經很不講義氣地昏睡過去。

喜歡劍來請大家收藏劍來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