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六十章 海上生明月

女子微微一笑,“我現在打不過你。”

但是她很快補充道“暫時的。”

她整個人化為絲絲縷縷的墨綠色霧氣,然後瞬間衝向雲霄,與那片雲海融為一體。

下一刻,她坐在雲海邊緣,雙腳懸空,輕輕晃盪起來,以至於整座雲海都隨之微微起伏,就像市井少女蕩著鞦韆,她喝著酒,望向大海。

海上生明月。

觀景女子的明亮眼眸之中,亦是此景。

————

拂曉時分,陳平安就已經在小院練習走樁,天地寂寥,唯有晨曦懶洋洋躺在少年的肩頭。

等到金丹劍修馬致推門而出,陳平安已經走樁完畢,坐在石桌旁翻看那本《劍術正經》,陳平安在練拳間隙,讀書其實沒有停過,既有自己沿途購買的雜書,也有當初從綵衣國郡守府邸書房“偷來”的山水遊記,當然還有老秀才贈送的那本儒家入門典籍,加上跟弟子崔東山那一路相伴遊歷,早已知道正經二字,不是俗語所謂正兒八經的正經,而是極大的一個說法,一本書能夠稱為經,已是世俗立言之巔,若是再加上一個正字,更是了不得。

鄭大風雖然看上去吊兒郎當,但是在某些事情上,其實並不含糊。

鄭大風不喜歡陳平安,陳平安何嘗就喜歡這個小鎮看門人了?

但是兩看相厭,不等於可以只看對方惹人厭的地方。兩看歡喜,則一樣不可以只看到好的地方。

就像顧璨,小小年紀,性子陰沉,陳平安就很怕他在書簡湖跟隨截江真君六子茂,朝夕相處,最後顧璨變成自己年幼時最討厭的那種人。李槐,剛離開家鄉的時候,典型的窩裡橫,不知道如今變得如何了?敢不敢在朋友受人欺辱的時候,挺身而出,而不是像之前遠遊大隋,次次只敢躲在他陳平安身後?林守一,雖然早熟沉穩,是修道的良材美玉,一路潛心問道,陳平安就會擔心潛心問道是好事,可若只是一心問道,連患難與共的李寶瓶李槐他們,在大道之前,林守一會不會覺得只是掛礙,從而不念舊情,雙方愈行愈遠,如何是好?

還有那最好的朋友,劉羨陽,很早就揚言要去看家鄉之外最高的山,最大的江河,他這輩子絕不能死在小鎮這麼個小地方,那麼劉羨陽會不會看慣了雄山峻嶺和山上風光後,乾脆就連家鄉也不願回了?

陳平安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擔憂,所以他才會由衷羨慕範二的無憂無慮。

陳平安跟鄰居宋集薪和杏花巷馬苦玄不太一樣,兩位註定要一飛沖天的天之驕子,一個若是看到求而不得的好東西,宋集薪多半會冷嘲熱諷,馬苦玄一個心情不好的話,可能就會乾脆一拳將其打碎,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要了。

陳平安略微收起思緒,繼續翻開那本被鄭大風臨時取名為《劍術正經》的劍譜。

若說正經很大,劍術則就很小了,因為劍術是武夫劍客所學技擊之法,往往只有練氣士當中的劍修,才能言說劍道二字。被馬苦玄活活打死的綵衣國劍神,梳水國劍聖宋雨燒,古榆國劍尊林孤山,松溪國劍仙蘇琅,就都是山下武夫,大體上還是在混跡江湖,不被山上視為同道。

那個頭戴斗笠腰掛竹刀的傢伙,是一個例外,明明是天底下最牛氣的劍修,仍然喜歡自稱劍客,喜歡浪蕩四方。

這部劍譜上只記載了六招劍術,攻守各二式,攻為雪崩式和鎮神頭,守為山嶽式和披甲式,之外兩招,是用來淬鍊劍客體魄神魂的劍術,不在殺敵而在養身,一為煉化,二為入神,煉化有點類似撼山拳譜的六步走樁,入神類似劍爐立樁,一動一靜。

六招劍術之中,陳平安尤其喜歡雪崩式,劍勢極快,人隨劍走,就像一團亂雪,讓人眼花繚亂。

六招劍術,相對應有六幅圖。

繪有圖畫的那一頁頗為神異,紙張異於相鄰的雪白書頁,淡銀色,所繪之人,在不停練劍,從起手到收劍,反覆迴圈,一絲不苟,而且圖畫上的劍客,體內會有一股金色絲線沿著特定軌跡,緩緩流轉。

天底下再繁瑣複雜的劍招,歸根結底還是死的,武道天才多看幾遍,總能學個八九分形似,關鍵還是在出招時的真氣運轉路徑,這就是一門上乘武學往往成為一姓家學的關鍵所在,那一口武夫真氣,起始於何處氣府,路過哪幾座竅穴,最終停於何處,在這期間,是一鼓作氣逛遍所有氣府,還是快慢有變,都是講究,都是大學問,為何有親傳弟子的說法?就因為往往不會記錄在秘笈紙張上,而是師徒之間,代代承襲,親口相傳。

封面四字,《劍術正經》。

序言數十字,大致講述劍譜來源。

正文,詳細講解六招劍術的運氣方式。

註解,是鄭大風自己的感悟心得。

四塊內容,鄭大風竟然用上了四種術法風格,嫵媚秀氣,端莊文雅,雄邁奔放,以及病懨懨的纖細如柳條。

有濃墨腴筆,就像灰塵藥鋪的成**人,有枯墨澀筆,有濃淡適中。

毋庸置疑,這是鄭大風在炫耀他的書法-功底。

但是不可否認,鄭大風這一手,讓陳平安大為佩服,心想不愧是整天遊手好閒的看門人,每天在地上用樹枝划來畫去,都能練出這麼一手功底紮實的書法。

金丹老人在陳平安合上劍譜之後,才緩緩坐在少年對面,“此處已經被山頂那株祖宗桂的樹蔭遮蔽氣象,只要動靜不要太多,外邊渡船客人都不會察覺。陳平安,之前已經與你說過我的境界,今天是試劍第一天,在此之前,我多說一些,若是說到你已經聽過的地方,你可以直接告知於我,我跳過便是。”

陳平安點點頭,端正坐姿。

老人緩緩道“山上有個說法,甲子老練氣,百歲小劍修。說的就是六十歲才躋身中五境的練氣士,已經算不得什麼修道天才,但是第六境洞府境的劍修,哪怕破境之時已經百歲高齡,仍是一位年輕有為、前程似錦的練氣士。為何?”

不用陳平安開口說話,老人已經自問自答“很簡單,我們劍修,殺力之大,冠絕天下。成為練氣士已屬不易,成為劍修更加需要天賦,最後能否溫養出一把本命飛劍,又是大門檻,好不容易養出飛劍之後,能否養活得起這位吃金山吞銀山的小祖宗,又是難上加難。我馬致,兩百七十歲,在八十年前就已經躋身金丹境,當時在老龍城還惹出不小的動靜,五大姓氏有四個,同時重金邀請我擔任供奉……好漢不提當年勇,不說這些陳芝麻爛穀子了,只說我在破境之初,就明白一件事,這輩子都不用去想什麼6地神仙元嬰境了,為何?”

老人再次自問自答,“一是天資不夠,二是實在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