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四十六章 風雪宜哉

那麼拋開既有兩百多尊“位列仙班”的靈官神只,意味著還有半數神位空懸。天命所歸,虛位以待。

陳平安走下臺階,捏了個雪球,雙手輕輕將其夯實,沒有去往前殿,只是在兩殿之間的院子徘徊散步。

這大概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陳平安想著一些心事。

南婆娑洲、桐葉洲和扶搖洲,三個距離倒懸山最近的洲,重寶出世,群雄相爭。杜懋飛昇失敗,琉璃金身碎塊四散,這樁天大機緣,傳聞引了許多寶瓶洲上五境修士的爭奪。

然後又有五百靈官神位之說。

這就是真正的天下大勢。

其中陳平安還親身經歷過桐葉洲之亂,被稍稍殃及池魚,所幸倒是不算性命之憂,但是被那個遞出一塊祖師堂玉牌的太平山“年輕道士”,算計得很慘。

鍾魁更是因此淪為鬼物,失去了書院君子身份。

大道之上,險之又險,但是玄之更玄,就在於風險和機遇並存,是渾水摸魚,得利,甚至是一夜暴富,遠勝百年積澱,還是大道折損,一蹶不振,歸根結底,就看修道之人自家本事高不高了。大勢席捲之下,太平山鍾魁是如此,桐葉宗杜懋也是如此,並不會分善惡。

這些事情,知道了,未必有用,但是知道其中脈絡,比起從頭到尾蒙在鼓中,肯定更好。

由於這趟要走過石毫國南北各個州郡,所以陳平安對於石毫國的朝野江湖和風土民情,在青峽島就瞭解頗多。

石毫國崇尚道門,敬奉一位道教散仙真人為國師,所謂散仙,自然就是不在道家四大主脈之中的旁門道人,其中道祖座下三脈,道袍樣式也有差別,不過頭頂道冠最容易區分,分別是芙蓉冠、魚尾冠和蓮花冠,道士在道門的品秩高低,道冠也有諸多細微講究。此外便是中土神洲的龍虎山一脈,屬於浩然天下的本土道家勢力。

據傳此次阻滯北方蠻夷大驪鐵騎的南下,護國真人在陣前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護住京城不失,功莫大焉。

除了這些來自柳絮島仙家邸報的紙面訊息,陳平安還專程在池水城擺下酒席,找了個時機,一起宴請了顧璨的兩位兄弟,那位逃難至此將近一年的石毫國皇子韓靖靈,以及石毫國邊軍大將之子的黃鶴。

陳平安問得多,聊得淺,客客氣氣。

韓靖靈雖是石毫國皇子殿下,當今陛下的嫡子之一,正兒八經的天潢貴胄,已經出京就藩多年,可是仗還沒打,就找了個藉口離開自己的藩王轄境,迅南下避難,大致是什麼樣的脾性,並不難猜。不過世事難料,大驪鐵騎南下,所到之處,在冥頑不化的石毫國北部,往往是寸草不生,戰火慘烈,反而是韓靖靈的轄境,因為群龍無,竟然逃過一劫,沒有任何兵禍生,在轄境內,韓靖靈莫名其妙就有了個“賢王”的美譽,不過陳平安知道,這多半是韓靖靈身邊那撥扶龍之臣的幕僚們,在幫著出謀劃策。

當韓靖靈面對大名鼎鼎的青峽島賬房先生,自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恨不得掏出心肝肺來,給那位在書簡湖數次揚名的陳先生瞧上一瞧。石毫國大將軍嫡子黃鶴,先前離開書簡湖,去和他那個投靠大驪鐵騎的老子,一起謀劃扶持韓靖靈為石毫國新帝,據說都已經見過了蘇高山的面,所以這趟返回書簡湖池水城,是給韓靖靈報喜來了。

陳平安沒給他們與自己稱兄道弟的機會,當然韓靖靈和黃鶴也沒這膽子。不過兩者心性,又有細微差別,前者是落難,心氣不高,至於一旦成功成為石毫國新帝之後,是何種光景,會不會後悔當初在池水城酒宴上的卑躬屈膝,韓靖靈應該暫時還沒能想到那一步,陳平安則是不在乎。至於後者,面對陳平安,黃鶴則是看似比韓靖靈更加謙恭的神色之下,隱藏著一絲彷彿弓弦逐漸繃緊的心思,因為大驪武將蘇高山,這座巍峨山嶽,就像給了他們邊軍黃氏一顆莫大的定心丸,哪天真正傍上了這座靠山,別說是已經桀驁不再的小魔頭顧璨,就算是陳平安,恐怕將來再次聚會,都要對他黃鶴以禮相待了。

這些人心細微處的蠢蠢欲動,陳平安只是默默看在眼中。

至於柳絮島邸報上,石毫國皇帝頒詔書,昭告朝野,其中以“驕縱不臣,縱兵殃民”八個字,對曾經被先帝敕封“忠毅侯”的黃鶴父親,進行了蓋棺定論。

一直給陳平安和韓靖靈陪酒而少言語的黃鶴,唯獨提及此事,神色張揚幾分,滿臉笑意,說他父親聽聞詔書後,毫不動怒,只說了“氣急敗壞”四個字。

陳平安當時看著那張意氣風的年輕臉龐,獨自喝了杯酒,當時見他提起酒杯,韓靖靈趕緊招呼黃鶴,一起舉杯共飲。

有那麼幾分共襄盛舉的意味。

讓陳平安哭笑不得。

這種酒桌上,都他孃的盡是這麼些學問,最好喝的酒,都沒個滋味。

那場看似主賓皆喜、相談盡歡的酒宴散去後,陳平安獨自返回青峽島,對於大驪武將蘇高山,陳平安再次高看了一眼,上一次,還是因為粒粟島譚元儀的進退失據。

陳平安回過神。

原來前殿那邊出現一位身披甲冑的高大陰物,生前可能是位有官身的沙場校尉。

這位陰物走出前殿,左腳跨過門檻,抱拳道“這位仙師,先前我們和屬下們有所冒犯,差點就驚擾了主殿的靈官老爺,仙師提醒,省去我不少。”

說到這裡,那位面容慘白的校尉陰物,悽然一笑,收起雙手,習慣性伸手按住腰間長刀刀柄。

甲冑也好,佩刀也罷,與陰物本體如出一轍,皆是生前種種執念的幻化。

看著那位滿身傷痕的石毫國武人,尤其是胸膛、脖頸兩處被馬刀劈砍而出的傷口,陳平安雖未真正經歷過兩軍對壘的沙場廝殺,卻也知道此人戰死沙場,當得起轟轟烈烈這四個字。

陰物回頭望了一眼前殿,然後轉頭繼續道“仙師是山上人,可能明白我們這些天地厭棄的鬼魅,越是死了,對於生的念頭,反而越是比活人還要強烈,只要能夠苟延殘喘,就會不擇手段,所以戰死後,我與麾下同鄉武卒,陰魂不散,晝歇夜遊,一路往南,來到這裡,有些兄弟支撐不住,在半路就已經魂飛魄散,有些到了家鄉,見過了妻兒父母,多是在祠堂、祖墳那些地方,算是安心上路了,但是也有不少兄弟越來越入魔,只要夜間遇上活人,就想要吞食他們的陽氣,或是途徑本地靈官廟這類已經沒有神只坐鎮的地兒,不管不顧,就想著飽餐一頓,極難約束,越來越難……”

陳平安點點頭,問道“敢問這位將軍,如果袍澤當中有人想要如此作為,例如禍害半路百姓,攔又攔不住,將軍又該如何自處?”

這是一個很煞風景的問題。

武將陰物輕輕推了推刀鞘,滿臉痛苦,卻無半點猶豫神色,“這就得問過我的刀,答不答應!生前我們即是保家衛國的武人,既然戰死,那麼已算報國無門了,可要說死了就要去殘害百姓,先過我這一關。”

武將陰物深呼吸一口氣,咧嘴一笑,“說出來不怕仙師笑話,一路南下,一位位兄弟6續返鄉分別,我們也從最早老百姓眼中的陰兵,六百餘,到如今的不足十位,我們非但沒有殘害任何一位陽間的老百姓,反而在亂葬崗各地,清剿了近百頭滿身戾氣的孤魂野鬼,只可惜我們大軍當中的隨軍修士,當時一個比一個跑得快,害得我死後根本來不及詢問,不曉得我們這種為民除害的行徑,能否給兄弟們積攢陰德,下輩子好投個好胎。”

陳平安先拱手抱拳致禮,然後收手,以毋庸置疑的堅定語氣,沉聲道“天地無私,但是人倫有道,相信將軍與袍澤,都會有陰德蔭庇的,即可庇護自身,也能夠惠澤家族子孫!”

武將一聽到這句言之鑿鑿的仙師親口所說言語,一個鐵骨錚錚的沙場武人,竟是當場落淚,轉過頭去,“聽到了沒有,我沒有騙你們!”

前殿後門那邊,一位位武卒現身,各自抱拳,不知是感謝那位生死同歸的武將,還是感激那位青色棉袍年輕人的一番“蓋棺定論”。

天地酷寒凍骨之時,一國山河破滅之際,它們的身上,鐵甲錚錚作響。

這天夜幕沉沉中,陳平安掏出紙筆,將武將在內那六百餘陰物的姓名、籍貫,都一一記錄在下,說是以後會有朋友要舉辦兩場周天大醮和水6道場,他可以試試看,幫著他們的名字列在其中。期間今夜修行告一段落的曾掖,開啟主殿大門後,給陳平安和那十來號陰兵,幫了不小的忙,陳平安的寶瓶洲雅言,當然極其熟稔,可是對於書簡湖一帶修士與百姓慣用的朱熒王朝官話不算陌生,但是當武將武卒他們帶上了石毫國各地口音後,就很頭疼了,剛好曾掖可以“牽線搭橋”。

一直忙碌到雞鳴之分之前,陳平安才好不容易將所有名字記錄在冊。

對於陰物而言,雞鳴未必就要退避,一些陰氣強勢的鬼物,只要不是陽光曝曬的正午時分,於白晝行走陽間,可能都一樣暢通無阻,只是陰物的雞鳴而歇,有些類似活人的日出而作,近乎本能。

那位姓魏的石毫國陣亡武將,在陳平安收起紙筆後,說是離別在即,想要與陳仙師去靈官廟外散個步,陳平安當然不會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