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三十七章 遠遊人皆是蒲公英

正面就做此事,反面就待在避暑行宮,等待對方先出手。

在這之前,陳平安陰神出竅,同時用上了一門止觀神通,十分粗淺,但是可以摒棄某個念頭,結果那顆小暑錢,丟出了正面。

按照陳平安的原先計劃,應該留在避暑行宮。

猶豫了一番,伸手按住那顆小暑錢,讓郭竹酒猜測正反面。最終陳平安選擇離開劍氣長城。

聽到這裡,陳淳安微笑道“你最先是想要以此來斷定自己的運氣好壞?若是運道好,那今後就要小心月滿則虧了,若是運道不濟,猜不中賭不對,反而有希望否極泰來?”

陳平安點頭道“正是如此,我還是不太喜歡做賠本買賣,不賺可以,真不能虧。”

陳淳安笑道“繼續說。”

陳平安依舊是找了一次倒懸山如今的話事人,曾經打過照面一次的那位道門真君,大師兄左右離開之前,曾經說過,當年他在蛟龍溝出劍過後,此人收攏了不少蛟龍之須,收益最大,師弟你去找他辦一件事情,不難。若是不答應,你就直接讓他等著師兄轉身趕赴倒懸山,與他講理。

再加上劍氣長城與崔東山雙方安插在倒懸山的諜子,在春幡齋最後一艘跨洲渡船離開之時,陳平安就拿到了所有出入乘客登船的詳細記錄冊子。

在悄然返回倒懸山春幡齋之前,陳平安先喊上了林君璧、玄參在內,數位隱官一脈擅長佈局、破局的“弈棋國手”,幫忙

篩選出最有可能造成意外的十條渡船,吳虯,唐飛錢,以及皚皚洲“南箕”江高臺,扶搖洲“瓦盆”白溪,皚皚洲“太羹”戴蒿,仙家島嶼“霓裳”柳深,流霞洲“鳧鍾”劉禹,南婆娑洲、北俱蘆洲各一條,還要加上老龍城丁家那艘渡船。

最大的嫌疑,反而也有可能是就是最沒有嫌疑。

其實一開始,陳平安與林君璧等人,都沒覺得山水窟瓦盆渡船,就一定是蠻荒天下藏在浩然天下的內應。

除了選出這十條渡船之外,還有三十二位有嫌疑的渡船客人。

陳淳安問道“邊境此人,小心謹慎,應該不在當中才對。”

陳平安笑道“確實事先並無此人,按照原先檔案記載,中土神洲邵元王朝,劍修邊境,離開劍氣長城後,在梅花園子暫住一段時日,便已經離開了倒懸山,卻不是與嚴律、蔣觀澄他們一起,而是選擇獨自一人,去往扶搖洲遊歷。我與劍仙6芝其實最先趕上的渡船,是米裕那條‘霓裳’,一番查探過後,並無結果。這才跟上了瓦盆渡船,中途登船之後,就用了一個最笨的法子,四處走動,計算人數,現多出一人。只是哪怕如此,依舊不敢斷言,渡船上一定有大妖隱藏,更不敢斷言山水窟就一定早早勾結蠻荒天下。”

陳淳安點了點頭,隨即笑問道“不去沿著謝劍仙那個方向登船,是對寶瓶洲和北俱蘆洲很放心?”

陳平安搖頭,答道“是相信一頭大妖的腦子,足夠聰明,不至於去打草驚蛇,將那用兩頭大妖性命換來的桐葉洲大好形勢,畫蛇添足。”

陳淳安又說道“原來絲毫不擔心我白跑一趟會生氣,就是要與我說桐葉洲?果然是做生意從來不虧。”

陳平安說道“懇請老先生,相信一次寶瓶洲的眼光。真正豪賭,是我寶瓶洲最先最大!”

陳淳安沉默片刻,欣慰笑道“善。”

米裕依舊裝模作樣為6芝壓陣,大日懸空,關鍵是好似近在咫尺,光是那份炙烤,就已經讓米裕心煩意亂。

邵雲巖“得寸進尺”,藉機掬了一把四濺而出的金色岩漿在手,不敢真正接觸肌膚,只能是虛託在手心,然後手掌傾斜,小心翼翼澆在本命飛劍之上。

揹負竹匣的謝松花大聲問道“陳老先生,能否送我些日精月魄?不還的那種!”

陳淳安抬頭笑道“謝劍仙,但取無妨。”

陳淳安看了眼無所事事的米裕,笑道“米劍仙,能否借你佩劍一用。”

米裕立即摘下佩劍。

陳淳安伸手一招,握劍在手,拔劍出鞘,抬了抬袖子,抖摟出一道濃稠似水的月光,“這份月魄,本就得自於蠻荒天下。”

老人雙指併攏,在劍身上緩緩抹過,出現了一道細微不可見的凹糟,那道濃郁月光順著手指,澆築其中。

米裕心神搖曳,差一點就要熱淚盈眶,而且絕對真摯。

自己佩劍的品秩,註定會驟然拔高且不談,關鍵是醇儒陳淳安竟然親自出手,幫助自己煉劍!那東一榔頭西一錘子、偷偷摸摸煉劍的邵雲巖,能比?光明正大討要日精月魄的謝松花,能比?

陳平安瞥了眼米裕。

後者立即心領神會,我懂我懂。

這一切,皆是拜隱官大人所賜,我米裕最感恩念舊,天地良心!

陳淳安以月色幫助米裕煉劍完畢,收劍入鞘。

佩劍轉瞬即逝,回到了米裕身邊。

米裕作揖抱拳,“米裕謝過醇儒老聖人。”

陳淳安點頭而笑,然後對陳平安說道“這件事情做得極好,終究不是君子所為啊。”

陳平安說道“晚輩如今連賢人都不是,就更不是君子了。”

陳淳安笑道“與你家先生差不多,最喜歡拿頭銜說事,什麼‘我這輩子可沒當過賢人,沒當過君子’,‘只是你們強塞給我的聖人身份,問過我樂意不樂意了嗎,當了聖人,我惶恐得要死啊,你們還要咋樣’。”

陳平安一言不。

既然認了先生,就更該為尊者諱。

陳淳安感慨道“儒家治學,中正平和,方可明德。”

老人望向遠方,沉默許久,緩緩道“賢人思慮,應當縝密。君子立言,尤貴精詳。”

陳平安有感而,脫口而出道“修力,一拳一劍,皆不落空,佔個理字。修心,只管往虛高處求大,於細微處問本心。”

老人對此言論,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