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人是名人,事是大事

思來想去,還是穩妥為好。

最後決定有限度地採納這一方案——

不搞三大塊兒而搞成三個演員代表隊,每個隊還有正副隊長什麼的;

觀眾則分為三個啦啦隊,分別穿上三色服裝;

主持人以裁判的面目出現;

整個晚會以競賽的形式串聯。

若說沒改革呢,也多少有點兒創新。

要說有提高吧,也沒太大突破。

舊瓶裝新酒?我們這瓶子也經過了改裝呀!

換湯不換藥?我們這藥裡也算另加了兩味嘛!

得啦,白馬非馬,就這麼著吧!

晚會播出以後效果平平,沒人說好,也沒人說不好。不過,春節晚會辦到這個地步,只要沒人說不好也就算很不錯了。

比如,春節晚會能不能多用些電視手段來擴大容量呢?

1991年的“七一”晚會是由青年導演趙安執導的,他善於運用各種電視手段,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節目進行中穿插大量畫面和鏡頭,以豐富節目內容。

例如一般晚會的歌曲節目,鏡頭只是對著歌星,最多再來個劇場全景或觀眾畫面,趙安卻能夠根據歌曲內容而自由馳騁——相當於當今流行的MTV。

在“七一”晚會的一首歌頌黨的歌曲中,隨著歌聲,趙安在螢幕上先後展現出:

——南湖的船;

——井崗的竹;

——遵義的朝陽;

——陝北的黃土;

——白髮蒼蒼的老戰士;

——朝氣蓬勃的新黨員;

——洪澇災害中搶救群眾的解放軍官兵;

——改革年代裡衝鋒在前的各級幹部……

這樣,充分調動了觀眾的聽覺和視覺,從而無形中增大了節目的容量。

據說,江澤民總書記在看完這臺晚會後,心潮起伏,當夜即打電話給廣播電視部艾知生部長,表揚晚會的思想性好,藝術性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照顧到了方方面面,總之,評價甚高。

1992年的春節晚會決定由趙安出任總導演,獨挑大樑,恐怕也是希望他發揮特色,給春節晚會帶來新意。

趙安不負眾望,果然調動了不少電視手段,但由於晚會現場直播,節目中播不進鏡頭,只好最大限度地採用了其他方法:

——大陸、香港、臺灣歌星同唱一首歌;

——晚會中間穿插大量的場外鏡頭;

——圖文並茂的民俗介紹;

——甚至,個別節目乾脆搬到現場實地拍攝:哨兵在雪地上站崗,歌星就在旁邊唱著歌頌他的歌曲,唱到興頭上,還伸手幫他拂去身上的雪花……

晚會播出後也有人說好,也有人議論:哨兵站崗你唱歌分他的神還是小事,關鍵整個晚會被分成六塊,其中有兩塊盡是場外畫面,觀眾情緒接不上呀!

說到底,上面這些改革不過是形式上的改革,是小打小鬧、枝枝節節上的創新。

春節晚會的真正突破還必須是內容上的突破,是節目質量上的提高。

誰也不否認這一點。只是——提高節目的質量又談何容易呢?且不說提高,就是保證每年節目的質量不降低又談何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