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

因此,當人成為了戰爭的決定因素的時候,自然也就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拿起槍走向戰場,以目前各大國的人口來說,拿槍的人在理論上是足夠的,可是如何才能動員他們,才是真正的問題。

如果只是單純的封官加爵,其實並不夠,因為打仗是會死人的,光希望用軍功來獲取財富地位的人並不多,還需要將那些不願意進軍隊的人,變成能夠拿起武器計程車兵,才能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

對於這個問題,現在的西方各國都已經開始思考,因為傳統的方式都已經逐漸失去了作用,想要動員人民來打仗,就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而這個東西被普魯士人找到了,那就是教育,透過教育的方式,讓國民擁有主人翁的意識,讓他們會自願拿槍戰鬥。

寧渝心裡知道,眼下的寧楚還不能進行大規模的基礎教育,那麼反過來利用報刊、戲劇、小說等等,也可以在悄無聲息中去引導百姓,這也是寧渝一直以來的目的。

“朕過去曾良思甚多,深以為民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清廷之衰落,自然也逃不過這個道理。”

聽到寧渝這麼說,眾臣無不點頭應是,畢竟清廷是以八旗入關而得天下,在任用漢人上始終都有幾分保留,對漢人是既用且防,這在無形當中也就有很大的一塊短板。

畢竟天下人可不是瞎子,過去只有你愛新覺羅一家官鋪子,那為了當個官,委曲求全也就罷了,可是等到寧楚起事以來,天下人便多了一個選擇,開始觀望起來,等到寧楚一統南方之後,這清廷其他的漢臣可就開始嘀咕,人人都在考慮後路了。

官場如此,民間更是如此。

見到眾人點頭應是,寧渝隨後便丟擲了自己的想法,“於我寧楚而言,要拉攏的也不僅僅是這天下計程車紳地主,還有無數老百姓,因此報刊得讓百姓能看懂,戲劇也要百姓能看明白,他們才會心向朝廷。”

“這件事教育部一定要協調好,在戰前好歹也要排出個七八個戲來,簡單一點就行,主要內容就放在咱們之前打的那些仗,還有對北伐等,內容一定要稽核好!”

“臣遵命。”

教育部尚書寧忠權沉聲道,心裡卻已經開始盤算著,這新的本子找誰來寫呢?

……

四月下旬,寧渝帶著內閣次輔寧忠景、樞密院副使寧祖毅,已經群臣數十人,在禁衛師的第一團的護衛下,沿著長江水路朝著武昌出發,這一次巡視將會是北伐之前的最後一次巡視,其目的自然便是位於武昌、漢陽等地的軍工廠。

現如今的武昌、漢陽二城,已經徹底成為了寧楚所有軍備的生產地,擁有槍炮廠、火藥廠、手榴彈廠、火箭彈廠等等大小生產廠十餘家,每日裡都會有海量的資源流進這些廠房當中,並且還有大量的成品武器被運出分發至各部隊,光是為了這些廠所服務的所有工人,都多達三萬多人。

除此之外,作為帝鄉的武昌、漢陽二府,其忠誠度也堪稱最高,在目前的復漢軍當中,有很大一部分軍官以及士兵,都出自二府,因此寧渝此行巡視,也是為了進一步激勵軍心。

自從寧楚拿下了西南之後,長江水道便徹底實現了暢通——從理論上來說,寧渝完全可以坐著船一路穿過三峽,抵達重慶府,當然與此同時,長江也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水面上的貨船也多了許多出來。

當然,這也只是從南京到武昌的一段水路才會顯得如此繁華,畢竟這兩個地方平日裡的來往並不算少,不過由此可以推斷的是,將來的寧楚透過長江水道,可以更好的實現上下游貫通,獲取水運紅利。

“崔卿,你可知咱們這一路前往武昌需要多久?”

寧渝站在了船頭上,身上披著錦緞披風,極目遠眺著江面上的一切。

崔萬採亦是披著披風,卻是低聲道:“若是這一路沒有什麼別的問題,怕是十天就能到了。”

“是啊,從南京到武昌是逆水行舟,要走上十日的水路,而從武昌到南京則是順江直下,需要走上三天……可是朕想說的是,若是以後有船隻能送你從南京到武昌,只需要兩天兩夜,你信還是不信?”

寧渝嘿嘿一笑,望著崔萬採帶著幾分打趣的意思。

“臣自然是信的,因為陛下說過的事情,無論在當時看來多麼匪夷所思,可是事後卻都一一應驗,現在臣不信也得信了。”

“崔卿不愧是朕的老師,光是這一點,就足夠讓朕再學學了。”

寧渝苦笑道,他心裡原本還帶著幾分顯擺的想法,如今卻是再也沒有了,隨即感慨道:“等到蒸汽機的技術再得到一定的進步,這種船也就可以實現了。真到了那個時候,現在的這一切都會大變樣子……”

“蒸汽機?”

崔萬採儘管心裡已經猜測了許多次,可是依然沒有想到這一點,再想了想前番的制幣廠還有礦場,便不禁有些好奇,難不成這蒸汽機哪裡都能用?

若果真如此,那還確確實實是造福萬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