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6章 成功說服

卻說曲淑秋,懷著忐忑與興奮的心情回家,胡家村的村學熱鬧仍在繼續。

村學中接收了13o餘名孩子,其中胡家村本村有九十餘個,最小的才兩歲,最大的就是王大郎,已十七。

本村的孩子只要願意上村學,通通都能上。

其他村的孩子要進行初步的考核,不是考教學問,而是看他們是否有耐心學習,願不願意聽夫子的話。

這一考教,就把原本近2oo名孩子,剔除了6o餘個。

老王家四個親家,送來了十多個孩子,最後留下來八個。

小阿玉的外公家,留下了三個,便是狗剩、狗頭和杏花。

原本梨花也透過了考核,但他想著自己是家中的姐姐,若是來得太多,家裡的雜事就沒人幹了,就主動要求回家去,讓杏花留下好好學。

本村孩子的束脩全免,初期的筆墨紙,也都由村裡承擔所有費用。

平日送給先生的節禮,則由自己負責。

其他村的孩子束脩收取三分之一,無償贈送一套筆墨,不可帶回家中,紙張和節禮自理。

節禮還好說,紙張卻貴,最差的紙也不便宜。

若是孩子破費,一個月的紙張就能廢去十畝地的稅,實在是大負擔。

農戶人家好些不捨交,又捨不得讓孩子錯過這次機會,便讓孩子帶上一塊買來縫好的碎布,每日寫完再拿回去洗乾淨。

或是自己做的泥板,用硬木在泥板上寫。

羅夫子和萬夫子都是貧苦人家出生,但他們的貧苦和這些貧苦又有差別。

他們本想出資資助這些孩子,卻被胡老太爺等人拒絕了。

胡老太爺道“諸位夫子都是善心,但孩子們本身出生於微末,只要能學習便是好的,不可讓他們忘卻自己所處的環境。”

要是孩子們一開始就能夠順順利利上學,用上和其他學堂孩子一樣的條件,他們可還記得自己是如何艱難上學的?

可還會不忘初心?

怕不是養得心浮氣躁。

羅夫子和萬夫子一想,覺得確實如此,便也歇下了念頭。

有道是,生米恩,鬥米愁。

這些孩子初期學習所用的用具,他們不眨眼就能資助,可若是孩子繼續學下去,對他們來說也會吃力。

但那時,孩子們可不一定能體諒。

還有一些人家,吵著鬧著,想要和胡家村孩子一樣的待遇,希望可以佔更多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