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

鄂爾泰聽完這話,臉色卻有些凝重,起身遜謝道:“賓實兄著實過獎了,小弟著實慚愧,心中更是不勝惶恐。”

“只是,皇上相信我鄂爾泰,我自然要好好做事……此番於滇、黔二省治民治軍,還需賓實兄多多賜教。”

楊名時瞧見鄂爾泰的一番低調姿態,心裡便微微一動,明白了對方的用意,當下便拉過鄂爾泰的手,往後堂而去。

“毅庵,老夫已經在後堂備好了酒菜,咱們邊吃邊聊。”

鄂爾泰自然不會拒絕,一臉含笑地跟著楊名時往後堂走去,一邊走著一邊觀察著雲貴總督府官衙,只覺得頗為威風,比他之前的山東巡撫衙門氣派許多。

雲貴總督,轄雲南、貴州,掌總治軍民,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修飭封疆,是清廷在雲貴兩省最高軍政長官,因此總督照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因此又被稱為“制臺”,總督府亦被稱為制臺衙門。

由於戰亂的緣故,早年間明朝留下來的官署大多都破敗不堪,因此最早的總督衙門是新建的,後來由於當時統治雲南的實際是吳三桂,中央朝廷派來的總督並無實權,總督衙門也成了流動機關,前後被搬到了曲靖和貴州。

等到吳三桂之亂過後,雲貴總督蔡毓英把舊雲南府改建為總督署,並由此沿襲至今,後來經歷代總督不斷修葺建設,越加氣度不凡。

二人一路進了後堂,此時早已經有人在此佈置了一桌酒菜,不過與鄂爾泰所想的不同,桌子上的菜餚並非是雲南的本地特色菜,反倒是一桌江蘇菜,看上去倒顯得多了幾分清淡。

楊名時笑著介紹道:“毅庵,你是北人,今天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品位一番老夫家鄉的江陰菜。”

“那就恭敬不如從命了……”鄂爾泰臉上帶笑。

二人相互客套了一番,隨後便坐在了桌子上,先是一同飲了一杯酒,隨後便開始暢談了起來。

楊名時夾了一筷子紅燒百葉包,細細品嚐起來,接著才笑道:“毅庵,老夫雖然來雲南已經三年有餘,可是卻吃不慣那本地的雲南菜,還是家鄉的這口心頭好,才能讓老夫心安幾分。”

鄂爾泰也夾了一筷子,只覺得吹彈可破,裡面似乎還有鮮肉,一口咬下百葉軟嫩肉香四溢,鮮香多汁,倒是天下一等一的美味。

“毅庵,老夫於滇黔二省經營數年,雖然對百姓並沒有做到太多的實事,可是隨著這幾年下來,對二省情狀也頗為了解,也還算有些東西能夠交差。”

楊名時接過婢女遞上來的熱毛巾,擦了擦手和臉,隨後端起了一杯清茶,細細品了一口,才緩緩開口。

“滇黔二省,歷來都是苗、彝、壯、白、瑤等族雜居之地,各處大小土司橫行,所到之處肆意濫殺土民,劫掠商旅,勒交賦稅,若有不從者,動輒施加割耳、斷指、抽筋、剝皮、宮閹等酷刑……由此種種,臨近的官兵略加過問,便立刻刀兵相見。”

隨著楊名時的一番話語,一副血淋淋的西南風情圖展現在鄂爾泰面前,卻是讓他的臉色越發凝重。

“土司之制,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如此大權在握,難免會有楊應龍之輩。”

楊應龍,乃明朝萬曆年間的播州土司,於萬曆二十四年反叛,後來大明集四川、貴州、湖廣八省之力,出兵二十四萬人,歷時一百一十四天,耗銀約二百餘萬兩,才平定了這一場叛亂,幾乎耗盡了明廷最後的財力。

楊名時自然知道這樁典故,輕輕嘆口氣,“土司之制,終究是治標不治本之舉,若是繼續放任下去,西南諸地,怕是還會再出楊氏之亂。”

“對此頑疾,賓實兄應該有自己的一方韜略。”

鄂爾泰目光定定地望著對方,楊名時與他說這番話自然不是空穴來風,想必心裡已經有了相關的對策。

實際上鄂爾泰猜測的絲毫不差,楊名時心裡確實有相關的韜略,只是他馬上要調任中樞,一腔心血若是不想付諸東流,就只能託付給後來者,而鄂爾泰正是他所看重的那個人。

對於楊名時而言,他在西南的三年並不是白白度過的三年,胸中韜略自然不用多言,只是他要看後來者能否承擔起這個責任,他才會決定是否將自己的心血交出來。

若是來者只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官場油子,那他楊名時只會將公事交接完畢,就帶著家人遠去京城,而西南這顆頑疾則繼續保留下來,因為他心裡清楚,若是後繼者不能頂著壓力痛下狠手,西南之局面不僅不能得到扭轉,反倒會陷入崩潰的境地。

所幸的是,楊名時等來了鄂爾泰,這個被雍正皇帝寄予厚望的人,他望著鄂爾泰,輕聲道:“毅庵,想要徹底根除西南頑疾,就需要從根本下手,老夫在西南三年,卻是想到了一個破釜沉舟的辦法——”

“改土歸流!”

“改土歸流?!”

鄂爾泰站直了身子,拱手為禮,肅穆道:“我鄂爾泰來到雲南以來,做的最對的一件事,就是親自上門拜訪楊大人!”

“若非楊大人這一席話,我還不知從何處下手,此番改土歸流之舉,必須將在鄂爾泰的手裡得到解決!”

楊名時撫須微笑,低聲道:“此事萬分艱難,老夫只有建言之能,重任卻是在毅庵的身上了,卻是老夫有些不地道,這些是老夫在西南三年的心血之作,還請毅庵不要推辭。”

說著話的功夫,楊名時卻是讓人送上來幾本冊子,只見冊子墨透紙背,卻正是他這三年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思所想,匯聚成了這幾冊文字。

鄂爾泰接過這幾本冊子,心裡卻是愈發沉重,卻不由得長長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