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她现了一些被丢弃的账本残页,上面隐约可见一些数目和签名。
叶如歌早已派人暗中潜伏在此地,收集到了更为详尽的证据。
看着那些记录着贪墨款项的账目,燕如烟的手指微微收紧。
这些盘踞在地方上的蛀虫,吸食着百姓的血汗,蛀空着大炎的根基!
他们的贪婪和无耻,远她的想象。
灾民们并不知道眼前这位亲自为他们诊病送药的“女大夫”就是权倾朝野的燕大人。
他们只知道,这个人心善,是真的在帮助他们。
不少人自地跪在地上,向她磕头致谢。
“多谢恩人!多谢恩人救命啊!”
“您真是活菩萨!”
听着这些自肺腑的感激,燕如烟心中五味杂陈。
百姓是如此淳朴善良,却也是如此容易受到伤害。
她必须为他们讨回公道。
离开灾区时,燕如烟带走的不仅是灾民沉甸甸的感激,还有那些足以将一批贪官污吏钉死在耻辱柱上的铁证。
回到盛京,等待她的并非是片刻的喘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几名素来与新政唱反调的御史和朝臣,联名上书,洋洋洒洒数千言,矛头直指燕如烟。
奏折上,他们先是“盛赞”了新政带来的“太平盛世”,随即笔锋一转,开始罗列燕如烟的“罪状”。
“……燕氏以推行新政为名,广纳私财,安插亲信,其靡费之巨,令人咋舌……”
“……地方官吏怨声载道,皆言燕氏以权谋私,中饱私囊,致使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长此以往,恐动摇国本,臣等恳请陛下明察,严惩燕氏,以正朝纲!”
这些弹劾的措辞不可谓不严厉,用心不可谓不险恶。
他们不敢直接否定新政的成果,便将矛头对准燕如烟个人,企图将她描绘成一个贪婪跋扈、祸国殃民的权臣。
其目的,无非是想借舆论之力,动摇皇帝对她的信任,进而废黜新政,夺回他们失去的权力和利益。
朝堂之上,气氛一时间变得有些微妙。
一些原本就对燕如烟心存嫉恨的官员,开始蠢蠢欲动,准备落井下石。
而那些受益于新政或真心为国为民的官员,则忧心忡忡。
皇帝端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地听着官员念诵弹劾奏章。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出沉闷的声响,让朝堂上的气氛更加压抑。
待那官员念完,皇帝并未立刻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站在百官前列的燕如烟。
她今日穿着一身绯色的朝服,身姿挺拔,面容沉静,仿佛那些恶毒的指控与她毫无关系。
“燕爱卿,”皇帝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对于这些指控,你有何话说?”
燕如烟上前一步,从容行礼:“回陛下,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臣推行新政,一心为公,天地可鉴,日月可昭。至于奏章中所言种种,不过是无稽之谈,捕风捉影。”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哦?”那几名弹劾的御史对视一眼,其中一人立刻站出来反驳:“燕大人此言差矣!若非事实,我等岂敢妄言?我等手中皆有‘证据’,证明大人您利用职权,为自己家族谋取了多少好处!”
“证据?”燕如烟冷笑一声,“是那些伪造的账目,还是收买的人证?”
她转头看向皇帝,朗声道:“陛下,臣恳请彻查此事!若臣确有贪赃枉法之举,甘愿受国法惩处!但若此事乃是有人恶意诬告,栽赃陷害,也请陛下降旨严惩,以儆效尤!”
她的态度坦荡而强硬,反而让那些弹劾者有些心虚。
就在这时,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李德全,悄无声息地上前,在皇帝耳边低语了几句。
皇帝的脸色微微一动,随即看向那几名弹劾官员,眼神骤然变得锐利。
“够了!”皇帝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看,真正捕风捉影、意图搅乱朝纲的,是你们几个吧!”
他拿起案上另一份奏折,用力掷在地上:“看看这个!这是燕爱卿刚刚从灾区带回来的!地方官吏贪墨赈灾款项,致使灾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这才是真正的国之蛀虫!你们身为御史言官,对此视而不见,却揪着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攻讦有功之臣,是何居心?”
皇帝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内,带着雷霆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