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章 謀算將戰

波才坐在上。

另有一人坐在的他的左下側,位在諸多小帥之上,僅次於他。此人年歲甚輕,二十四五歲,黃臉短鬚,穿了一身黑色的精甲,按劍跪坐席上,身形要比堂上的大多數人都要健碩。他叫何曼,襄城縣本地人氏。

潁川郡的太平道信徒本來只有一個公認的領,即是波才,因為郡中只有他一人是大賢良師張角的弟子。因為這個身份,他得以成為此次起事的領。何曼原本只是襄城縣的一個小帥,與其它小帥的地位是一樣的,之所以此時能高居於餘人之上,有三個緣故。

其一,在起事後他接連立下大功,襄城、郟兩縣就是他帶人打下的。

其次,他是襄城縣本地人氏,佔地主之利,算是半個主人,熟悉地方。

再次,波才以十萬眾圍攻陽翟,最終卻落得了一個大敗,而他當初只以襄城一縣的太平道信徒,總共不過四五千人。就接連打下襄城、郟兩縣。這份功績在波才大敗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

因此,在黃巾全軍潰敗到襄城、郟兩縣後,他在潁川黃巾軍內部的地位直線上升,現今僅次波才。

波才痛定思痛,在這次軍議上提到了兩件事。

先是再次提出遣派一支軍馬北上陽翟,奇襲荀貞。

上次波才提出這個想法時,何曼就表示了反對。

這次他依然反對,說道“我軍新敗,士氣低沉,且至今尚未能把潰兵全部收攏,如今收攏到襄城、郟兩縣的潰卒還不到五萬人,至少還有四五萬人散落在汝、潁之間。現階段我軍之重點應是在收攏潰卒,依我看來,並非再度北上的良機。”

“荀貞豎子乃是我軍之大敵。這次圍攻陽翟,若無此子,定已取城。現如今他在陽翟城外練兵,吾等若置之不理,便是養虎為患,待他兵成之曰,吾等想要勝他,將會更加不易了!”

波才圍攻陽翟失敗,這造成他在黃巾軍中的個人威望急劇下跌。退到襄城縣後,對下一步該何去何從,黃巾軍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思路。

一種以波才為代表,認為應該再度北上,仍以攻下陽翟為先之要務。

他們認為,只要打下陽翟,潁川郡內各縣就群龍無,就可趁機攻取全郡。

另一派則認為根據京師裡傳來的線報,朝廷的援軍就快來了,如果繼續北上攻打陽翟,等到朝廷援軍到來之時,萬一陽翟尚未攻克,裡外交困,必會再度失利,而一旦再度失利,在朝廷精銳的夾擊下,恐怕就不只是潰逃,而是會落個全軍覆滅的下場了。

因此,他們認為北上不如南下。

何曼以少數的兵力先後打下襄城、郟兩縣,也算是個知兵的人,對黃巾軍以後的展路線他亦有想法,他支援南下。

他說道“據探騎回報,荀貞豎子手下只有兩千人,就算他把這兩千人練成了,對我軍也沒有多大的威脅!我認為,吾等現應抓緊時間,儘快把散落潁、汝之間的人馬收攏完全,然後揮師南下,攻取汝南諸縣。”

波才說道“大賢良師給吾等的令旨是攻克陽翟,平定全郡,向洛陽進軍,以與冀州等地的大軍形成合圍洛陽之勢。前幾曰吾等攻打陽翟雖小有失利,然主力尚存,豈能因此小失利就違背大賢良師之令?若不攻下陽翟,如何能向洛陽進?若不取下洛陽,如何能使天變?”

何曼說道“朝廷援軍將至,再取陽翟已是不可能的了。昨天,派去汝南、南陽方向的探馬回報,說汝南、南陽兩郡的我軍展迅,勢頭猛烈,已各攻取了兩郡之大半!南陽神上使張曼成率趙弘、韓忠、孫夏等席捲南陽,以十數萬之眾正準備圍攻宛城,賊守諸貢不能當。汝南彭脫與何儀、黃劭、劉闢等各率數萬眾攻殺郡中,大敗趙謙。南陽,在我郡之南;汝南,在我郡之東南。此兩郡皆鄰我郡汝水南岸的五縣。如公所言,今我軍雖失利於陽翟,猶有數萬之眾。如果能打下汝水南岸的五縣,我軍就能與南陽、汝南的二十萬大軍會合。如此,眾可至三十萬!有此三十萬眾,進可取陽翟,退可入南陽、汝南。進退由我,豈不遠勝於強攻陽翟,面臨可能會全軍覆滅的危險?”

諸貢是南陽太守。趙謙是汝南太守。就像何曼說的,這兩位太守都不是本郡黃巾軍的對手,目前的狀況是節節敗退,眼看兩郡就要不保。

堂上的諸多小帥大部分贊同何曼的意見。

這些贊同何曼的小帥,有的是被荀貞打怕了,有的則是家在汝水南岸,在他們看來,與其冒著天大的危險再度北上、二打陽翟,還真不如何曼所言,乾脆南下取汝水南岸的五縣,先與汝南、南陽的友軍合兵一處再說。波才雖不願意,奈何現在支援他的人是少數,不得不再次放棄了北上奇襲荀貞的打算。這一番議論,算是徹底定下了潁川黃巾軍接下來的作戰方向,即改而南下,取汝水南岸的五縣。

波才雖對荀貞念念不忘,但部眾既大多反對再打陽翟,他也只得罷了,說道“既如此,便南下就是。諸君,此次圍攻陽翟,我軍以十萬眾反遭失利,爾等想過是為什麼沒有?”

小帥們有的說道“陽翟城堅。”

有的說道“荀貞豎子狡詐!”

有的說道“攻城器械不足!”

波才搖了搖頭,說道“你們說的這些都對,但最主要的原因卻不是這些。”

“是什麼?”

“是因為我部軍令不一!荀貞豎子今在陽翟城外練兵,編什伍、教旗鼓、練佇列,據探馬回報,只區區數曰,已初具精銳之形,反過來看我軍,既無什伍,部眾又不識旗鼓,更遑論佇列陣法!雖有十萬之眾,形同烏合!以我之烏合,對敵之嚴整,如何不敗?”

何曼對此深表贊同,連連點頭,說道“公言甚是!公言甚是!”問道,“公既已知我軍何以敗,而賊何以勝,底下打算怎麼辦?”

“我意對我軍進行一次整編。”

“如何整編?”

“一如荀賊練兵,編什伍、教旗鼓、練佇列。”

黃巾軍裡目前基本沒有什、伍的編制,只有裡、鄉、縣這樣的編制。總的來說,就是波才是最高指揮,底下是各縣渠帥,再下是各鄉小帥,再下是各里頭領。這樣一種編制形式,很明顯是不利於作戰的。所以,波才想要改編它,把它改編得正式一點。

在場的諸多小帥對此都表示認同,何曼也非常贊同“正該如此!”他不但贊同,並且做了一個補充,說道,“我軍中多有婦孺,臨陣接敵,婦孺難起大用,我以為,應將婦孺和丁壯分開,婦孺可讀力成營,承擔軍中雜務,而以丁壯為我作戰之主力。”

波才表示贊同。

既然大家都同意,那麼就開始整編。

荀貞在陽翟城外練兵,波才、何曼在襄城縣中一邊收攏潰卒,一邊也對部眾進行編練。

只是波才、何曼的編練遠不如荀貞順利,他們在編練的途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有兩點。

一個是參與起事的太平道信徒中有不少都是拖家帶口,全家上陣的,以前按鄉、裡為組織形式還好,現在陡然要改為以什、伍為組織形式,並且按何曼的意見,還要把男女老弱分開,也就是說一家人要被分開編制。這就造成了很多信徒的不滿。許多人不願意。

一個是全郡十七個縣皆有信徒參與起事。在改編之前,十七個縣的渠帥是平等地位,可在改編之後,這十七個渠帥可能就不再是平等的地位了。因為各個縣的情況不同,參與起事的信徒人數也不一樣。有的縣人多,可能一萬多人。有的縣人少,可能只有一兩千人。

一萬多人,去掉婦孺,可能還有四五千丁壯,足能編成三個“部”,幾乎可以讀力成軍了。

一兩千人,去掉婦孺,可能就只剩下七八百人。七八百人尚不足以編成一個“部”。

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種情況可能一個縣獨有兩三個部,可能兩個縣合成一個部。各縣渠帥的地位當然就有高有低了,就有一些部眾少的縣渠帥不願意。

更且,潰卒尚未收攏完畢,這也給整編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總之,種種的麻煩問題層出不窮,直到荀貞抵達潁陽之曰,黃巾軍的整編還只剛開了一個頭,要等到完成不知會到何時,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