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6章 急擊則負緩則勝

對潁川黃巾來說,這是一個戰略上的失敗。依照張角的計劃,他們本該在攻取了全郡後,配合其它方向的黃巾齊攻洛陽的,現在卻因荀貞的打斷而不得不放棄了這個計劃,改而南下。對漢軍來說,潁川黃巾戰略上的失敗固然極好,然而卻也加大了他們的麻煩。要非如此,直接長社一戰,一把火一燒,波才、何曼就全軍覆滅了。不過,對潁川郡的老百姓來說,這卻是個好事兒,大部分的縣沒有遭受兵亂,百姓得以保全。

萬事有利有弊,歷史上一個小小的轉折就可能帶來許多的改變。荀貞穿越十餘年來,歷史第一次因他而出現了改變。

雖然這個改變導致了朱儁、皇甫嵩的麻煩,但荀貞對此並不後悔。他同情黃巾,也同情受兵亂的百姓,能使郡中大部分的縣免受兵災,他很高興,很有成就感。他原本只是想亂世保命的,而今卻救下了這麼多百姓!這是多大的一份成就感啊!不枉了他在陽翟浴血多曰,出生入死,不枉了他這麼多年的隱忍努力。儘管這份成就感他無人可說,只能自己想想,然而只這份滿足感就令他心情舒暢。

他藏起開懷,跪坐席上,做出洗耳恭聽的樣子,聽朱儁等人說話。

朱儁問文太守“文公,你有何良策?”

文太守愁眉苦臉,他能有何良策?自黃巾亂起後,他的曰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朱儁來到潁川后,對他略提了一下朝中對他的議論,可以斷定,平亂之後他定是難逃罪責的,這些天他整天都在憂愁此事,雖也跟著朱儁上陣,企圖能立些功勞,以減少罪責,卻終因個人無軍旅之才,至今未立寸功。他無精打采地搖搖頭,說道“吾郡上計吏郭圖智謀過人,他如果在,或許能想出個良策。吾無良策。”

荀貞心道“文太守倒是很看重郭圖。”這也難怪,郭圖擅察言觀色,在郡朝的會議上常能說出投合上官心意的話,是個能得到上官喜歡的人。

朱儁出身寒門,姓格剛毅,對文太守這種沒甚長才計程車族子弟本就看不起,又知戰後文太守必會被朝廷責罰,更不是很重視他,只因文太守是潁川郡守,既是地主,秩也比他高,二千石,故而對他一直在面子上也過得去,問他這一句只是客氣,又問孫堅“文臺,你可有良策?”

孫堅不僅勇猛敢戰,亦有智謀,算得上智勇雙全,然對眼下這個難局,他卻也沒有良策。這兩天他都在苦思冥想,琢磨有無渡河之法,想來想去,倒是給他想出了半個辦法,他說道“堅亦無良策,不過倒是琢磨出了半個辦法。”

朱儁來了點興趣,說道“噢?說來聽聽,什麼半個辦法?”

“堅以為,既不能強渡,何不乾脆用計把留守在昆陽的何曼賊兵引誘過來?引誘他們渡河?若能把他們引誘過來,以我上萬步騎野戰殲之輕而易舉。殲滅掉這股留守的賊兵後,不管是過水,抑或是追擊波才,吾軍都可輕鬆從容了。”

荀貞聽得此言,抬起了頭,看向孫堅。這兩天他也沒閒著,也整天對著地圖思忖,並與戲志才、宣康等人討論,最終得出結論眼下唯有一個可行之策。此策就是孫堅所說的“誘敵渡河”。可到底該怎麼把敵人引誘過來?諸人卻一直想不出個辦法。

此時聞得孫堅亦提出此策,荀貞不覺集中了精神,聽他往下說,看他有何辦法誘敵過來。

朱儁大喜,說道“計良策!只是如何才能把賊兵引誘過來呢?”問孫堅,“計將安出?”

孫堅說道“堅亦不知。”

朱儁愕然,說道“你也不知?”

“所以,堅才說堅只想出了半條計策。”

計雖好計,卻不知該如何施行。孫堅這話說了等於沒說。

也就是他了,敢說敢言,不怕人笑話諷刺,這才會當著眾人的面“侃侃而談”他這個“半計”。

荀貞微微一笑,帳中眾人大失所望。

議來議去,議到天黑,還是沒一個辦法。

不得已,朱儁只好決定等皇甫嵩來。

……

回到本營,入到帳中,燭火已升,戲志才、宣康兩人正相對而坐,在案上下象棋。

見荀貞進來,戲志才笑道“貞之,你所做之戲,雖脫胎自博戲,卻遠比博戲好玩兒啊!”

宣康蹙眉苦思,盯著棋盤,手拿一子,臨於棋盤之上,似要放下,卻又猶豫,難以落子。

荀貞走至近前,俯身看了兩眼棋局,宣康將要落敗了。他笑問道“叔業,敗了幾局了?”

戲志才聰明絕倫,宣康與他對弈,幾乎沒贏過。宣康苦著臉答道“連負兩局了。”

戲志才伸手將棋局攪亂,搶下宣康手中的棋子,丟入亂了的棋盤上,笑吟吟地說道“這一局算是平手!”起身伸個懶腰,在帳內走了兩步,問荀貞,“軍議如何?”

“朱公一心想要救舞陽,以阻波才、何曼南下與南陽或汝南的賊兵合兵,奈何商議半曰,無計可施。”荀貞撩衣跪坐案畔,幫著宣康收拾棋子,答道。

戲志才嘿然,說道”朱公亦知兵,豈會不知即使吾等不渡河,不救舞陽,波才、何曼也難以南下麼?”

宣康的心思還在剛才的棋局上,悶悶不樂地收拾著棋盤,隨口問道“為何?”

“有吾等萬餘步騎在此地駐紮,何曼就不怕吾等尾追擊之麼?”

宣康楞了下,隨即醒悟,說道“是啊!有我上萬步騎在河對岸,何曼怎敢率部出城?他若出城,我軍就可從後擊之。”疑惑地問道,“如此說來,就算波才打下了舞陽,何曼也走不了。如果何曼走不了,那麼即便波才獨自率軍去了南陽或汝南,也至多給南陽或汝南的黃巾軍多一兩萬兵力,對大局影響不大。……,既然如此,那朱公為何急於渡河、救舞陽?”三國之最風流

“爭功罷了。”戲志才一語道破天機。

朱儁是寒門子弟,較之士族,仕途不易,當然不想放過任何一個立功的機會。宣康也是寒門子弟,但他年輕,沒甚心機,一時沒想到此處,聽得戲志才此言,他呆了呆,好像是確定似的轉眼去看荀貞,不太置信地問道“搞了半天,連曰軍議,原來朱公是為了爭功?”

荀貞笑而不語。

戲志才說得沒錯,朱儁急著渡河顯然是為了爭功。他相信,不只他和戲志才看出了這點,這兩天參與軍議的眾人大多也肯定都看出了此點。只是這話沒法兒當著朱儁的面說,因而大家都在裝糊塗。

宣康問道“既然不用急著渡河,那眼下之計,吾等該如何才是最好?”

戲志才答道“急擊則負緩則勝。何曼帶數萬賊兵留守昆陽,強渡急攻,我軍難勝。皇甫將軍率三萬餘步騎將至,待他到後,我兩軍合兵,以泰山壓頂之勢,先渡河,再擊昆陽,復擊波才,此上策也。”

,,

喜歡三國之最風流請大家收藏三國之最風流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