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章 荀姚謁見陶恭祖 江湖豪氣陳元龍

也正因此,在知道那個州吏被殺,荀貞還派人把那個州吏的級送給笮融後,陶謙一直沒有做出什麼反應,即使是在笮融專門派人來請示過他,問他該怎麼辦時,他也沒有回答。

從某種程度而言之,陶謙現在是在等荀貞的“態度”,他要看看荀貞接下來的“態度”,荀貞接下來的“態度”如果能讓他覺得過得去,那麼殺州吏這件事就可以暫時不說;可如果荀貞接下來的“態度”依然強硬,讓他無法接受,那麼說不得,便是荀貞不好對付,為了自身在州中的權力,他也得“硬碰硬”了。

便在此時,荀貞適時地遣荀攸、姚昇帶著厚禮去州治拜謁他,並奉上了袁紹等寫給陶謙的信,還又扯出了孫堅,姚昇並又搬出了“同州鄰郡之誼”,多管齊下,這也算是讓陶謙看到了荀貞的“態度”,或者說,這也就算是給陶謙了一個臺階下來。

荀攸言辭文雅,姚昇豪氣善談,因了荀貞此前的交代,他二人在見到陶謙後,又俱皆執禮甚恭,給足了陶謙面子,至少從表面上看來,他兩人與陶謙的這次會面稱得上圓滿二字。

荀攸代表荀貞,誠懇地向陶謙解釋了“殺州吏”一事,解釋說荀貞並不是存心要殺這個州吏以立威的,而是不得不殺,本郡的亭長在眼皮子底下被殺了,身為新任太守的荀貞不能沒有任何反應;又因此而說到了州府徵糧一事,荀攸代表荀貞,婉轉地對陶謙說不是廣陵郡想壞“規矩”,不想給糧,而是廣陵的百姓實在是已經很苦了,兩餐不繼,這個糧實在是負擔不起、交不起了,十分懇請陶謙能夠暫緩一下對廣陵的徵糧,等到秋收後再徵不遲,到時哪怕是多給一點也行,並主動提出,若黃巾來侵,荀貞願親率兵從陶謙擊之。

本來就覺得荀貞難收拾,見荀貞又這麼上道,主動來變相的道歉、賠禮,陶謙也就順水下船、借梯下屋,放下了殺州吏之事,暫而不提了,不過為了保護他在徐州的權威,對廣陵郡的輸運糧食一事,他卻只是答應可以稍微減免,但絕對不能免掉。

荀攸在來前,得到過荀貞的吩咐,不要和陶謙起爭執,陶謙說什麼就聽什麼便是,反正服從不服從,不在陶謙,而在荀貞,所以荀攸的態度很好,在把己方的意見完整清楚地表達出來後,不管陶謙對此有何反應,同意或反對,他都不再多說一句,而只是恭謹應是。

搞到後來,反倒讓陶謙生疑,懷疑自己是不是高看了荀貞,沒想到荀貞盛名在外,又是軍功赫赫,甚至早年時還有人說他是“酷吏”的,但派來的這個荀攸卻怎麼這麼軟弱?不管自己說什麼,他都唯唯應是,絕不多爭一句。這和荀貞在外的名聲太不相符了。

陶謙是個有才能的人,剛傲自矜,通常這類人對有能力的人是可以保持尊敬的,但對軟弱無能的人,卻是難以高看禮敬,不過好在荀貞在外的名聲甚大,他倒是沒有因此而就隨著自己的心意去試探荀攸,沒有因此而乾脆提出更過分的要求。

荀攸、姚昇在郯縣待了五天,除了拜謁陶謙,又遵照荀貞私下的吩咐,特地對陶謙的部曲多加了下注意。

陶謙在縣外的兵營他兩人進不去,但在縣中戍衛的兵士他兩人卻是可以看到,在這幾天中,還在州府中見到了一些陶謙帳下有名的將校。

陶謙麾下兵士多是丹陽兵,不愧“丹陽出精兵”之名號,確實精悍驍勇,只看行止、外表,就知俱為精卒,不可小覷。

荀攸、姚昇暗下比較,將之與荀貞麾下的部曲做比,得出結論陶謙帳下的丹陽兵雖說經歷過去年的擊徐州黃巾一戰,但到底是新卒居多,所以如果在戰場上,一比一的戰鬥,絕非是荀貞部曲的對手,二比一,荀貞也能取勝,三比一,至少平局,可如果再多就不好說了。

陶謙帳下的丹陽兵現有幾千人,再加上泰山兵,那就是上萬之眾了。

泰山郡久多賊寇,民敢爭鬥,素來也是出精兵之地,對臧霸等泰山諸將手下的這支泰山兵,荀攸、姚昇是知道的,知道他們在去年擊破黃巾一戰中立下了很大的軍功,應該也是一支能戰的隊伍,只是因為他們駐紮在琅琊郡,卻是無能見到,也不知比起丹陽兵來如何。

至於陶謙麾下的將校,荀攸、姚昇見到了好幾個,卻都不如荀貞帳下的將校出眾了。

陶謙在徐州的軍事力量可分為兩塊兒,一個是親信的丹陽兵,一個是收攬到的泰山兵。

丹陽兵系統這一塊兒又可以分成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後勤,一個是作戰。

後勤這這塊兒是以笮融為主。

作戰這塊兒是以曹豹為主,曹豹之下,又有呂由、張闓等將。

和笮融一樣,曹豹等人也大多是丹陽人,他們和陶謙的關係以及在陶謙軍中的地位類似許仲、江禽、陳褒等和荀貞的關係以及在荀貞軍中的地位。

這些陶謙倚重的丹陽兵將校,以荀攸、姚昇觀之,固是各有其能,然如論勇武,卻是無有能比得上劉鄧、典韋、趙雲、關羽、張飛等的,如論風流多才,也是無有能比得上辛璦的,如論沉穩有大將之風的,則是無有能與許仲等比肩之的,而如論年輕俊彥,亦是無有可與文聘等相比的,總而言之,陶謙部下丹陽兵的兵卒比起荀貞的部卒有不如,但其中的精銳部卒卻和荀貞的部卒相差不大,而陶謙麾下的將校卻就比荀貞麾下的將校差得太多了。

以此觀之,似不必對陶謙之部曲太過擔憂。

在對陶謙部曲、將校多加註意的同時,荀攸、姚昇還拜訪了一些州府的大吏。

五天後,他兩人辭別陶謙,返程歸郡。

回到廣陵,荀攸、姚昇把他兩人和陶謙會面的經過以及在州府的所見所聞悉數告訴了荀貞。

荀攸在最後說道“吾等在郯縣時,由州吏口中聞知方伯似有意再遣人去丹陽募兵。方伯之部曲加上泰山兵,現已過萬眾,州府現所得之糧剛剛夠用,如再募丹陽兵來,則州糧必缺。由之而見,我竊以為,方伯對州中郡國的徵糧勢不會停,不但不會停,恐反會增額。”

也就是說,就算陶謙已經答應稍微減少一些對廣陵的徵糧數額,可這個數額早晚還是會再加回去,乃至會徵得更多。

荀貞點了點頭,說道“且等方伯募了兵後,真再增多徵糧之份額時再說此事不遲。”

到了那時,荀貞大概已經能控制住廣陵的實權了,給不給陶謙,給多少,都是他說了算了,到時候可以視情況而定。

荀貞問荀攸、姚昇“我聞州中二從事皆乃徐州英才,卿二人此去郯縣,可見到他們了麼?”

“州中二從事”,這說的是別駕從事趙旻和治中從事王朗,州里邊從事諸多,而無論是名望、抑或是實權,都是以此二人為。

荀攸、姚昇答道“見到了。”

“此二君人物如何?”百度嫂索三國之最風流

荀攸答道“趙元達以孝立身,清節高名,素有嫉惡之稱,然以我觀之,此人行事似有些刻意;王景興高才博雅,寬仁行義,有忠烈慷慨氣,舉止威嚴,誠為徐州之望。”

“可見典農校尉?”

荀貞這是在問陳登了。

這回不是荀攸回答,而是姚昇回答了。

姚昇也是胸有豪氣的,他很欣賞陳登,拍著自己的膝蓋,感慨地說道“陳元龍江湖豪氣,文武兼資,胸懷大略,年雖未及三十,而必為徐州日後之英雄。”

荀攸對趙旻、王朗的評價很客觀,姚昇對陳登的評價則富含感情色彩。

荀貞是久聞陳登之名了,聞得此言,不覺神思遙馳,恨不能立刻就與此人一見。

喜歡三國之最風流請大家收藏三國之最風流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