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8章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五)

不過,而今的形勢不同了。

討董之後,回到廣陵,荀貞雖是大舉裁撤部曲,但裁撤的都是步卒,騎兵非只沒有裁撤,反而因為在戰場上俘獲了不少董軍的戰馬,以及徐榮投降帶來的那些騎兵部曲,還有這幾個月不間斷地從糜竺和一些別的馬商那裡買來的戰馬,荀貞現今的騎兵力量已經得到了很大的充實、提高,計已有兩千餘騎,——之前荀貞帳下騎兵數目最多時,也到過一兩千騎,但那個一兩千騎和這個兩千餘騎卻是有質的區別的,先,戰馬的精猛程度不同,現下這兩千餘騎騎兵所乘騎的戰馬皆是精選出來的訓練有素的優良戰馬,比以前那些很多濫竽充數的不知強了多少,其次,之前荀貞帳下的騎兵幾乎沒有備用馬匹,九成以上都是一人一騎,甚而連步營中一些中級軍官的乘馬都不能保證有,有的二線營頭裡邊,甚至連傳令兵都只能步行,現下不同了,不僅這些都能保證給他們有馬乘騎了,而且騎軍裡邊還有了不少的備用戰馬,就比如陳即的這個曲,兵額是一百五六十人,戰馬卻有兩百來匹,雖然還是做不到一人兩騎、乃至一人三騎,可能無法進行日夜不停地長途奔襲行軍,可至少足能補充戰場消耗了。

也正是因為騎兵的力量得到了提高和充實,所以這次用兵下邳、東海,荀貞才有底氣把騎軍分成兩部使用,要不然,就靠之前的那些騎兵力量,他是絕不會分而用之,自作削弱的。

劉鄧雖是步軍,對騎軍的變化卻也是很清楚的,因而他才有了“待這次戰罷,想來玉郎定就會能被主公表為中郎將了,而陳軍侯也能與你我並起並坐了”這一句話。

——之前劉鄧就對潘璋說過,等戰罷,以潘璋之勇,肯定會因功而得到升遷,所以,他沒有說“陳即和他並起並坐”,而是說“和你我並起並坐”。

潘璋自詡勇武,對此也很有期許,遠望陳即曲的騎兵遠去,又望了望天色,再眺望西邊前方,胸臆充滿壯志,熱血沸騰,說道“此距淮陵,只有百餘里地了,至遲明午,吾等便可至城下,……校尉,待到淮陵城下,璋請先擊!”

卻說前頭西北方向不遠就是盱臺,潘璋卻為何不說擊盱臺,而提擊淮陵?

這卻是許仲、樂進、荀攸三人和郭嘉等經過商議,早就定下的戰策。

盱臺的東南邊多是平原,固然利於行軍、進戰,可盱臺畢竟離廣陵太近,而荀貞圖下邳之心又早展露,因而盱臺縣中的守兵必定是早有準備,防禦必嚴,如先擊此縣,可能不能克,而如不能克,就失了“用兵神”的此次進戰之意,所以,許仲等人決定,劉鄧、潘璋部入下邳境後,既不擊盱臺,也不擊高山,而是從兩縣中直插過去,奔襲淮陵縣,——高山縣在東陽的西南邊,和東陽縣的距離與盱臺到東陽的距離相仿,既然因離廣陵不遠之故,盱臺必防備森嚴,那麼高山縣明顯也是會不好攻打的,所以,要舍盱臺、也舍高山,直擊淮陵。

戰直取淮陵還有一個原因。

那便是闕宣了。

闕宣在淮陵的勢力比較大,現在他本人就在淮陵縣中,有他為內應,取淮陵會容易很多。

以上兩點,是從戰術的層面來講。

從戰略層面來講,先打下淮陵對許仲部以後的進戰也會有極大的好處。

好處有三個。

先,淮陵在下邳郡的西邊,臨沛國,離虹縣不遠,只有百十里,孫堅為策應荀貞,已遣其軍中上/將韓當帶兵入駐虹縣,打下淮陵,許仲部就可以和孫堅在虹縣的部隊呼應,壯大聲勢。

其次,東陽西邊、淮水南邊這一塊兒的下邳境內共有四個縣,最西邊的是淮陵,東邊的是盱臺、高山,最北邊的是東城,如果能先把淮陵打下,也就是說,頓時就把盱臺、高山、東城裹在了一個包圍圈裡邊,或者說,就把這三個縣和淮北的下邳腹地給分割開了,這樣一來,主動權就立刻掌握在許仲等人的手中了,——如果想攻擊這三個縣,可以東西夾攻,如果不想進攻這三個縣,也完全可以先放之不管,徑由淮陵縣渡淮水,繼續向下邳的腹地進攻。

那麼,如放下這三個縣不管,會不會“後顧有憂”?答案是不會。因為有東陽、淮陵在手,荀貞在廣陵郡中留的有預備隊,足可為東陽的支撐,可以從東路威脅這三個縣不敢妄動,而淮陵與虹縣呼應,能夠得到孫堅部隊的策應,也足能起到從西面威懾這三個縣的作用,所以說,即使是放下這三個縣先不理會,後路也是完全不會出現問題的。

可以這麼說,淮陵只要一下,這三個縣除了固城自守,就只剩有棄城北逃一途了。

“後顧”雖是“無憂”,可說到“徑由淮陵縣渡淮水”,那麼就又有一個問題從淮陵縣渡淮水,好渡不好渡?

這就是先取淮陵的第三個戰略上的好處了,同時,也是郭嘉說動闕宣投到荀貞這邊的第二個好處淮陵和淮水北岸的徐縣隔河相望,兩縣相距只有八/九十里,徐縣縣中亦早有闕宣的黨羽埋伏,只要打下淮陵,就可以採用劉備之前的計劃,遣派少量精卒潛渡淮水,奇襲徐縣,而徐縣一下,從徐縣往北,下邳境內就再無大的天險阻隔了。

因了許仲等人的戰策如此,所以潘璋說“待到淮陵城下,璋請先擊”。

劉鄧瞧了他一眼,見他求戰積極,知必是立功心切。

透過相處,劉鄧已知潘璋人雖粗奢,然治軍肅然,負勇有志,確是一個將才,既然他不辭路遠,千里迢迢投到了荀貞的帳下,而荀貞這次又應他所求,把他遣到了許仲這一路的先鋒位置,與劉鄧齊,為順應荀貞的用意,能讓他死力效忠,倒是有心送他一個立功的機會,因而雖明知內有闕宣為應,克淮陵或應不難,卻仍是笑道“便如君言,待至淮陵,由君先擊。”

喜歡三國之最風流請大家收藏三國之最風流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